附录A 常用临床检测指标

附录A 常用临床检测指标

一、临床检验值

(一)血常规

1.红细胞计数(RBC) 红细胞为血液的有形成分之一,其主要功能为“搬运”氧和二氧化碳及调节酸碱平衡。在神经-体液调节下,红细胞不断地新生和破坏,保持相对恒定的数目。各种生理或病理情况可导致红细胞数量的改变。红细胞计数(red blood count,RBC)是指测定单位体积(L)血液内的红细胞数,用于贫血和红细胞增多症诊断、失水或血液黏度评价。[正常参考值]男:(4.0~5.5)×1012/L;女:(3.5~5.0)×1012/L;新生儿:(3.5~5.0)×1012/L

2.血红蛋白测定(HGB) 血红蛋白(hemoglobin,Hb)是由亚铁血红素和珠蛋白肽链联结而成的一种结合色素蛋白,为红细胞的主要成分,能与氧结合,起运输氧和二氧化碳的作用。Hb测定指测定单位体积(L)血液内所含Hb的量,用于贫血、红细胞增多症疾病的辅助诊断,失血、失水、溶血、血液黏度的评价及作为发现某些肝肾肿瘤的线索等。[正常参考值]男:120~160g/L;女:110~150g/L;新生儿:170~200g/L

3.白细胞计数(WBC) 白细胞是无色的有核细胞,是机体防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白细胞计数(white blood count,WBC)指测定单位体积血液中所含的白细胞数目,主要用于感染性疾病的辅助诊断和鉴别诊断、血液造血系统疾病鉴别诊断和评价、抗代谢药物和细胞毒性药物的治疗监测。[正常参考值]成人:(4~10)×109/L;新生儿:(15~20)×109/L;6个月至2岁(11~12)×109/L。

4.血小板计数(PLT) 血小板是血液细胞成分之一,血液中最小的细胞。血小板计数(PLT)指单位体积(L)血液中所含血小板数量,是诊断出血性疾病、血液系统疾病的主要监测项目,也用于手术前准备。[正常参考值]血小板总数低于100×109/L称为血小板减少,高于400×109/L称为血小板增多。

(二)尿常规

1.尿酸碱度(pH) 尿液酸碱度通常以pH表示。尿液酸碱度检查主要用于疾病的筛选诊断、疗效观察,也间接对其他系统疾病的诊断、预后判断有参考价值。[正常参考值]正常新鲜尿液多呈弱酸性,pH约6.5,波动为4.5~8.0。

2.尿相对密度(SG) 尿比重(specific gravity,SG)是一种水中溶质重量的测定,即在4℃条件下尿液与相同容积纯水(作为1.000)重量之比。尿比重在临床上用于估计尿的渗透压及病人的水化状态(在儿童尤其重要),并可粗略判断肾小管的浓缩稀释功能。[正常参考值]正常成年人在普通膳食下尿比重为1.015~1.025,晨尿为1.020左右。婴幼儿尿比重偏低。

3.尿隐血(BLD,ERY) 尿隐血试验是测定尿液中是否存在血红蛋白、肌红蛋白,反映尿内有无异常增多的红细胞存在的试验,血尿、血红蛋白尿、肌红蛋白尿呈阳性反应。[正常参考值]阴性。

4.尿蛋白定性 尿蛋白是指尿液中所含的蛋白质。尿蛋白定性可用于初步判断肾脏的功能,协助诊断或作疗效判断,亦用于病程的动态观察。[正常参考值]阴性。

5.尿蛋白定量 尿蛋白定量是指准确测定24h内全部尿液中的蛋白质浓度。尿蛋白定量测定有助于泌尿系统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了解肾脏病变的程度。[正常参考值]24h内为0~80mg,超过120mg时称蛋白尿。

6.尿酮体 酮体是β-羟丁酸(78%)、乙酰乙酸(20%)、丙酮(2%)的总称。酮体尿是指尿中出现大量酮体,简称酮尿。尿酮体测定主要用于饥饿、呕吐、糖尿病、妊娠酮症的监测。[正常参考值]阴性。

7.尿胆原定性 尿胆原(urobilinogen)是结合型胆红素在肠道经细菌作用生成的胆素原,被重吸收后从尿中排出的部分。尿胆原定性试验用于发现和鉴别黄疸。[正常参考值]①原尿:阴性或弱阳性;②1:20稀释尿液,阴性。

8.尿胆原定量(URO) 尿胆原(urobilinogen)是结合型胆红素在肠道经细菌作用生成的胆素原,被重吸收后从尿中排出的部分。尿胆原定量试验用于发现和鉴别黄疸。[正常参考值]24h尿:0.84~4.2μmol/24h;新鲜尿:3.2~16μmol/L。

9.尿葡萄糖定性测定 正常人尿内可有微量葡萄糖,定性实验检测不出。尿葡萄糖定性测定可用于了解血糖浓度及肾小管重吸收葡萄糖的能力。[正常参考值]阴性。

10.尿肌酐(Ucr) 肌酐是磷酸肌酸的代谢产物,尿肌酐(urine creatinene)是从血液经肾滤过排出到尿液中的肌酐。尿肌酐检测是测定尿液中的肌酐浓度,主要用于肾功能评价,是内生肌酐清除率测定的必需指标。[正常参考值]成年男性:5.30~16.80mmol/d(0.6~1.9g/24h);成年女性:4.42~14.14mmol/d(0.5~1.6g/24h)。

(三)便常规

1.粪胆素 胆红素在回肠末端和结肠被细菌分解为粪胆原,除部分被肠道重吸收进入肠肝循环外,大部分在结肠停留时被氧化为粪胆素,随粪便排出体外。正常粪便中有粪胆素,由于粪胆素的存在使粪便呈棕黄色。粪胆素检测用于观察胆红素产生和排泌的情况。[正常参考值]阳性。

2.粪便隐血试验(OBT) 粪便隐血(occult blood,OB)指胃肠道少量出血,粪便外观、颜色无变化,肉眼及显微镜均不能证实的出血。粪便隐血试验(occult blood test,OBT)指粪便血红蛋白(Hb)检查,即在消化道出血量很少时,粪便中可出现大量Hb,用本试验方法可证明其出血。粪便OBT对消化道出血有重要诊断价值,还可作为消化道恶性肿瘤早期诊断的一个筛选指标。[正常参考值]阴性。

(四)其他

红细胞沉降率/血沉率(ESR) 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sedimentationrate,ESR),简称血沉率,是指红细胞在一定条件下沉降的速率。正常情况下,红细胞在血浆中具有相对的悬浮稳定性,沉降极其缓慢。临床用于一些疾病的辅助诊断:①观察炎症性疾病、组织损伤或坏死、风湿热、结核病、心肌梗死等的病情变化。②作为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鉴别的参考。③ESR可反映血浆中球蛋白增高,由此可以考虑到一些导致高球蛋白血症的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正常参考值]魏氏(Westergren)法:成年男性0~15mm/1h末;成年女性0~20mm/1h末。

二、生  化

(一)肝肾功能

1.肌酐(Cr) 肌酐是肌酸代谢的最终产物。血清肌酐测定是指血清中肌酐含量的测定,可用于了解肾小球滤过功能受损的情况。[正常参考值]男性:53~106μmol/L;女性:44~97μmol/L;小儿:27~62μmol/L(酶法)。

2.尿酸(UA) 尿酸(uric acid,UA)是体内嘌呤代谢的终产物。血尿酸测定是指血清中尿酸浓度的测定,主要用于痛风诊断,关节炎鉴别和肾功能评价。[正常参考值]尿酸酶-过氧化物酶偶联法:男性,150~416μmol/L;女性,89~357μmol/L。

3.尿素氮(BUN) 血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N)主要是经肾小球滤过随尿排出,肾小管也有排泌,当肾实质受损害时,肾小球滤过率降低,致使血浓度增加。血尿素氮测定是指血清中尿素含量的测定,临床上主要用于粗略观察肾小球的滤过功能从而评价肾功能。[正常参考值]成人:3.2~7.1mmol/L;婴儿:1.8~6.5mmol/L;儿童:1.8~6.5mmol/L。

4.氨 正常人体中含有少量游离的氨(Ammonia,NH3),主要来源于肠道中未被吸收的氨基酸、未消化的蛋白质及由血液中渗入的尿素,经大肠埃希杆菌作用脱氨基生成的氨,以及蛋白质代谢过程中生成的氨。血氨测定是指血中游离氨含量的测定,用于肝性脑病诊断、肝脏功能衰竭评价、昏迷鉴别诊断、Reye综合征和3H综合征(尿素合成酶缺陷所致的高鸟氨酸血症、高氨血症和瓜氨酸尿症,HHH)诊断。[正常参考值]谷氨酸脱氢酶法:11~35μmol/L;干化学法:12~59μmol/L。

5.内生肌酐清除率(Ccr) 肌酐是肌酸的代谢产物。内生肌酐清除率(endogenous creatinine clearnce rate,Ccr)是指单位时间内,肾把若干毫升血液中的内生肌酐全部清除出去。Ccr用于评估肾功能损害程度及指导临床治疗。[正常参考值]成人:80~120ml/min。

(二)血糖

1.葡萄糖(GLU) 血清葡萄糖(GLU)指血液中的葡萄糖浓度。血清GLU测定是诊断糖尿病的最主要检查项目之一,对于判断糖代谢的情况及糖代谢紊乱相关疾病的诊断有重要价值。[正常参考值]空腹血清葡萄糖(FPG):①新生儿2.2~3.3mmol/L(40~60g/L)。②儿童及成人3.3~5.6mmol/L(60~100g/L)。③60岁以上3.9~6.7mmol/L(70~110g/L)。餐后血清葡萄糖(PPG):①儿童及成人餐后1h血糖≤7.8mmol/L(140g/L),餐后2h血糖≤6.7mmol/L(120g/L)。②60岁以上餐后1h血糖≤8.9mmol/L(160g/L),餐后2h血糖≤7.8mmol/L(140g/L)。

2.丙酮酸(PA) 丙酮酸为糖代谢的中间产物,在有氧条件下进入三羧酸循环代谢。当组织缺氧时,丙酮酸需氧氧化障碍,则还原为乳酸增多。血清丙酮酸测定用于低氧血症、酸中毒、糖酵解酶系异常评价。[正常参考值]空腹安静状态下为0.03~0.10mmol/L。

(三)血脂

1.总胆固醇(TC) 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包括酯化型胆固醇(CE)和游离型胆固醇(FC),血中的TC仅有10%~20%是直接从食物中摄取,主要与载脂蛋白结合,以可溶性脂蛋白形式存在,其3/4存在于低密度脂蛋白(LDL)中,1/4存在于高密度脂蛋白(HDL)中。血中TC主要由肝和肾上腺等组织自身合成。TC是合成胆汁酸、肾上腺皮质激素、性激素及维生素D等的重要原料,也是构成细胞膜的主要成分之一。TC测定主要用于原发性和继发性脂代谢异常症的诊断,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危险性预测,重症肝病和营养学评价。[正常参考值]无冠心病(CHD)和动脉粥样硬化(AS)其他危险因素:2.84~5.69mmol/L(1.10~2.20g/L),或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1.16mmol/L(0.45g/L)时,2.84~5.69mmol/L(1.10~2.20g/L);HDL-C≤1.04mmol/L(0.40g/L)时,2.84~5.17mmol/L(1.10~2.00g/L)。

2.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 低密度脂蛋白(LDL)是由极低密度胆固醇分解而成,是血清中携带胆固醇的主要颗粒。LDL由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经脂蛋白脂酶(LPL)水解失去部分三酰甘油(TG)转变而来,为胆固醇含量最高的一种脂蛋白,是内源性胆固醇的转运形式,担任由肝脏向周围组织转运胆固醇。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测定用于脂代谢紊乱评价和动脉粥样硬化危险性预测,LDL-C血浓度与冠心病发病成正相关。[正常参考值]沉淀法:①2.07~3.12mmol/L。②合适水平:≤3.12mmol/L。③边缘升高:3.15~3.61mmol/L。④升高:≥3.64mmol/L。

3.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 高密度脂蛋白(HDL)是颗粒最小,密度最大的脂蛋白,主要由肝脏和小肠合成。HDL主要作用是将肝脏以外组织中的胆固醇(CHO)转运到肝脏进行分解代谢,使血清FC在HDL中转化为CE,可阻止FC在动脉壁和其他组织中积聚。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对诊断冠心病有重要价值,HDL-C与三酰甘油(TG)和冠心病发病呈负相关;常规检查中,通过HDL-C的含量间接反映HDL的水平;HDL-C的测定可用于动脉粥样硬化危险性预测和脂代谢紊乱评价。[正常参考值]沉淀法:①0.94~2.0mmol/L。②>1.04mmol/L为合适水平。③<0.91mmol/L为减低。

(四)电解质

1.钙 血清钙指血清中钙离子浓度(结合钙和游离钙),可用于搐搦症、急性胰腺炎、昏迷、甲状旁腺疾病、骨病、肿瘤性高钙血症、慢性肝肾功能不全、多尿症的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评价。[正常参考值]比色法:总钙为2.25~2.58mmol/L;离子电极法:离子钙为1.10~1.34mmol/L。

2.钾 血钾对调节水与电解质、渗透压与酸碱平衡,维持神经肌肉的应激性、心肌活动都有重要生理意义。血清钾指血清中钾离子的浓度,变化反映肾脏功能。血清钾的测定可用于休克、酸中毒、强心苷、利尿药治疗的钾代谢评价和心脏保护性监测。周期性瘫痪鉴别诊断和低钾性疾病如低钾性高血压、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Bartter综合征等的发现线索。[正常参考值]3.5~5.1mmol/L。

3.氯化物 人体氯化物主要来源于食盐,经肠道吸收入血液,主要经肾随尿液排出体外。氯化物对调节体内水、渗透压与酸碱平衡等都有重要作用。体内氯离子常与钠离子相伴吸收与代谢,变化也常一致。血清氯化物的测定可用于钠钾紊乱,酸碱失衡评价。[正常参考值]硝酸汞滴注法:95~105mmol/L;电量分析法:95~105mmol/L;离子选择电极法:95~105mmol/L;偶联酶化学法:98~108mmol/L;硫氰酸汞光度法:98~110mmol/L。

(五)心肌酶

1.γ-谷氨酰转移酶(γ-GTP) γ-谷氨酰转移酶由肝细胞线粒体合成,体内分布较广。血清的血清的γ-谷氨酰转移酶主要来自肝胆系统,少数来自细胞液。血清γ-谷氨酰转移酶测定主要用于诊断肝胆疾病,以及恶性肿瘤肝脏转移等。[正常参考值]动态法:8~50U/L;IFCC推荐法:男性11~50U/L,女性7~32U/L;速率法:男性≤40U/L,女性≤30U/L。

2.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 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为一种催化转氨基反应的非特异性细胞内功能酶,催化L-丙氨酸与α-酮戊二酸的氨基转移反应生成L-谷氨酸和丙酮酸。主要分布在肝脏。ALT血清含量很低,但当肝细胞受损时,肝细胞膜通透性增加,ALT可释放入血浆。ALT测定是反映肝细胞损伤的指标,灵敏度较高,但不反映肝细胞障碍和坏死的程度。[正常参考值]比色法:5~25卡氏单位;连续监测法(37℃):10~40U/L。

3.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 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是一种催化转氨基反应的非特异性细胞内功能酶,催化L-门冬氨酸与α-酮戊二酸的氨基转移反应生成L-谷氨酸和草酰乙酸。主要分布在心肌。正常时血清AST含量很低。肝细胞受损时,肝细胞膜通透性增加,细胞质内的AST释放入血浆,致使血清AST的酶活性升高。一般情况下,AST漏出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AST是反映肝细胞损伤的一项指标,灵敏度较ALT低,但可反映肝细胞障碍和坏死的程度。相对来说,对心肌梗死、肝病及肌营养不良有很大的临床价值。[正常参考值]比色法:8~28卡氏单位;连续监测法:10~40U/L。

4.肌酸激酶(CK) 肌酸激酶(CK)是催化肌酸和ATP生成磷酸肌酸和ADP的反应的酶,主要存在于骨骼肌、心肌和脑组织的细胞质和线粒体中。血清CK是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诊断的较敏感性指标,对诊断急性心肌梗死有较高临床价值。[正常参考值]酶耦联法:①37℃时,男性38~174U/L,女性26~140U/L。②30℃时,男性15~105U/L,女性10~80U/L;连续监测法:男性38~174U/L,女性26~140U/L;肌酸显色法:男性15~163U/L,女性3~135U/L。

5.肌酸激酶同工酶 血清肌酸激酶(CK)同工酶包括CK-BB(CKl)、CK-MB(CK2)、CKMM(CK3),它们分别为脑型同工酶、混合型同工酶、肌型同工酶。它们与CK具有相同的生物活性,对判断是否存在心肌梗死有一定意义。[正常参考值]琼脂糖凝胶电泳法:CK-MM为94%~96%;CK-MB为<5%;CK-BB为无或极少。

6.碱性磷酸酶(ALP) 血清碱性磷酸酶(ALP)是指一组在碱性环境下能水解磷酸酯产生磷酸的酶。ALP主要分布在肝脏、骨骼、肾小肠及胎盘中,血清中ALP以游离形式存在。ALP常作为肝脏疾病的检查指标之一,对肝胆阻塞性和占位性病变诊断的敏感性优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也是胆汁淤滞的酶学指标,可用于黄疸的鉴别诊断。亦可用于骨骼疾病的辅助诊断。[正常参考值]磷酸对硝基苯酚连续监测法(30℃):成人40~110U/L;儿童<250U/L。

(六)其他

1.血清总蛋白(TP) 血清总蛋白(total protein,TP)为血清所含各种蛋白质的总称,包括白蛋白(α1-bumin,ALB)和球蛋白(globulin,GLB)。TP测定主要用于肝脏功能、营养状态和失水程度评价以及蛋白电泳组分绝对值计算。[正常参考值]成人:60~80g/L;儿童:新生儿为46~70g/L;7个月-1周岁为51~73g/L;1-2周岁为56~75g/L;超过3周岁为62~76g/L。

2.总胆汁酸(TBA) 胆汁酸(BA)是在肝脏由胆固醇合成的离子化去垢剂,随胆汁排入肠道,经细菌分解后由小肠重吸收,经门静脉入血回肝。胆汁酸对脂类物质能较稳定地溶解于胆汁中起重要作用,具有促进脂类的消化吸收、调节胆固醇的代谢、促进胆汁分泌的作用。BA是胆汁酸中一大类胆烷酸的总称,包括胆酸(CA)、鹅脱氧胆酸(CDCA)、脱氧胆酸(DCA)、石胆酸(LCA)及熊去氧胆酸(UDCA)。总胆汁酸(TBA)测定是肝实质损害和胆汁淤积的标志,主要用于肝胆疾病的筛查和预后随访。[正常参考值]空腹总胆汁酸(FTBA)<10μmol/L (4.1g/L);最大总胆汁酸(MTBA)<20μmol/L(8.2g/L)。

3.总胆红素(STB) 血清总胆红素(STB)为非结合胆红素和结合胆红素的总量。血清总胆红素检测临床上可配合其他诸如结合胆红素(CB)、非结合胆红素(UCB)、尿内胆红素及尿胆原的检测,借以诊断有无溶血及判断肝、胆系统在胆色素代谢中的功能状态。[正常参考值]Jendrassik-Grof方法:①成人:0.2~1g/L(3.4~17.1μmol/L);②新生儿:0~1d为2.0~6.0g/L(34~103μmol/L);1~2d为6.0~10g/L(103~171μmol/L);3~5d为4.0~8.0g/L (68~137μmol/L)。

4.直接胆红素(DBIL) 直接胆红素(DBIL)是指被肝细胞摄取,与葡萄糖醛酸结合后的胆红素,凡登伯定性试验呈直接反应。DBIL升高,说明经肝细胞处理和处理后胆红素从胆道的排泄发生障碍。测定直接胆红素主要用于鉴别黄疸的类型。[正常参考值]0~0.4g/L(0~6.8μmol/L)

5.间接胆红素 间接胆红素是指血红蛋白中血红蛋白的分解产物,在血液循环中与白蛋白结合转运。血清间接胆红素临床主要用于鉴别诊断各种溶血疾病。[正常参考值]0.2~1.0g/L。

三、血  液

1.凝血酶原时间(PT) 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指在被检血浆中加入Ca2+和组织因子(组织凝血活酶)后,血浆凝固所需的时间。PT是反映外源性凝血系统各凝血因子总体凝血状况的筛选试验,还用于口服抗凝药治疗的监测。[正常参考值]11~13s。应测正常对照值。患者测定值超过正常对照值3s以上为异常。

2.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测定是指在受检血浆中加入APTT试剂(凝血因子Ⅻ激活剂和部分磷脂)和Ca2+后测得的凝固时间。APTT是反映内源性凝血系统各凝血因子总体凝血状况的筛选试验,还可用于肝素抗凝治疗时的实验室监测、狼疮抗凝物质的检测等。[正常参考值]手工法:32~43s,较正常对照值延长10s以上为异常。

3.凝血酶时间(TT) 血浆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TT)指受检血浆中加入“标准化”凝血酶溶液后开始出现纤维蛋白丝所需的时间。TT是检测凝血、抗凝血及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功能,尤其可了解血浆中的纤维蛋白是否含有足够量的凝血因子Ⅰ及其结构是否正常的一个简便试验。TT也可作为溶栓和抗凝血治疗(肝素治疗等)时的一个监测指标。[正常参考值]手工法16~18s,受检TT值延长超过正常对照值3s以上为延长。

4.血清胰岛素(SI) 胰岛素(insulin)是由胰岛B细胞所分泌的一种蛋白激素。血清胰岛素水平受血糖浓度调控,血糖水平升高可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血清胰岛素测定用于糖尿病的病理生理和胰岛B细胞的功能评价、1型糖尿病与2型糖尿病的鉴别诊断,还可用于空腹低血糖和某些高胰岛素血症的病因学评价。[正常参考值]放射免疫法(RIA):空腹,10~20μU/ml;胰岛素(μU/ml)/血糖(mg/dl)值<0.3。

摘自:PASS临床药学工作站检验信息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