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药的监测措施及管理

六、抗菌药的监测措施及管理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合理用药国际网络(WHO/INRUD)干预药物使用的定性方法及发展中国家抗菌药使用的干预对策,结合医院的具体情况,对抗菌药的使用进行干预。

(一)法规制度

卫生部在2004年10月出台的《抗菌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有力地规范和限制了抗菌药的使用。

各医院应加强抗菌药的使用管理,由相关科室根据《抗菌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结合各医院情况制订医院“抗菌药分级管理规定”,对某些规定为“限制使用”和“特殊使用”的抗菌药限制医师的使用权限,从制度上限制了抗菌药的滥用。

1.抗菌药的分级

(1)非限制使用:经临床长期应用证明安全、有效,价格相对较低的抗菌药。一般对轻度与局部感染患者是首选药。

(2)限制使用:鉴于此类药物的抗菌特点、安全性和对细菌耐药性的影响,需对药物临床适应证或适用人群加以限制,价格相对较非限制类略高。严重感染、免疫功能低下合并感染或病原菌只对限制使用抗菌药敏感时,可选用限制使用的抗菌药治疗。

(3)特殊使用:包括某些用以治疗高度耐药菌感染的药物,一旦细菌对其出现耐药,后果严重,需严格掌握其适应证者,以及新上市的抗菌药,后者的疗效或安全性方面的临床资料尚不多,或并不优于现用药物者;药品价格相对较高。特殊使用的抗菌药应从严控制选用。

2.医师的使用权限 各级具有处方权的临床医生可根据诊断和患者病情使用非限制使用抗菌药;限制使用药物由主治医师以上人员使用;特殊使用药物必须经科室副主任以上人员批准方可使用;紧急情况下临床医生可以越级使用,但仅限1天用量。选用较高级别或针对特定病原菌的抗菌药,必须凭科主任或指定的副主任医师以上负责人签字的处方领取,如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亚胺培南/西司他丁、美罗培南、头孢他啶、头孢哌酮/舒巴坦、氟康唑等。

(二)监督管理

各医院均不同程度的存在抗菌药物的使用问题,医院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委员会应定期讨论医院抗菌药物的品种,以疗效可靠、安全性好、相对价廉作为标准,选择使用品种;对临床应用的抗菌药进行细菌抗药性监测,并结合2009年卫办医政发38号令《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对细菌抗药性高的药品实行轮休制度或停用;对抗菌药进行动态监测和超常预警。

要加强抗菌药使用的管理应从多方面做起。

1.采取措施,组织落实 医院、医药卫生监督管理部门应制订相配套的规章制度,把抗菌药合理应用工作列入医院质量控制管理范畴,要有计划、有部署。建立抗菌药合理应用考评机制,并纳入医疗质量目标管理之中。结合当地和本单位病原菌变迁、耐药情况及抗菌药物应用情况进行抗菌药物的使用干预。

经常调查研究各个时期细菌对各类主要抗菌药物的抗药性情况,应掌握重要致病菌对抗菌药敏感性的资料档案,由细菌室每季度向临床反馈,临床在选用抗菌药时要重视药敏试验并根据细菌抗药性的变迁,有计划将抗菌药分期、分批交替使用,防止和减少细菌抗药性的产生。

加强临床抗菌药使用的监控,医院成立合理用药监控评价组,其主要职能对临床用药尤其是抗菌药的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分析、评价,如住院患者应检查其是否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给药途径是否合理,病原学检测及药敏试验的情况,联合用药是否需要。每月对全院用药量前10位的抗菌药进行通报,并严格遵循安全、合理、经济的原则对临床用药情况进行评价,凡发现有不合理用药的向全院通报,并记入当事医生的个人档案(与医生的奖金、评先进、晋级等挂钩),同时反馈给上级医生、科室主任,旨在加强科内自主管理,促进合理用药。

2.宣传教育 组织临床医生学习抗菌药合理使用的知识,宣传抗菌药滥用的危害,定期举办合理用药讲座,召开医院抗感染治疗研讨会,分析抗菌药使用、院内感染及耐药性等情况,以提高其职业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定期出版宣传资料,尤其是对新的抗菌药的药理作用、药动学、适应证、用法用量、不良反应等项进行详细介绍,以利于临床合理应用。开展宣传教育还要注重以下几点:①药师参与临床;②重视在职人员培训;③对患者进行教育。

3.改进设备和加强技术建设 许多不必要的抗菌药被写入处方是因为处方者不能作出明确的诊断。诊断过程能够帮助确保抗菌药物仅在需要时使用。例如,医院中的疟疾血涂片帮助确保疟疾患者得到抗疟疾治疗,而不是使用不必要的抗菌药。结核杆菌的痰显微镜检查帮助确保结核患者能得到抗结核药的治疗,而不是不恰当的抗菌药治疗。对任何实验室操作而言,诊断操作和显微镜检查的质量控制是最关键的,否则会导致诊断错误或者漏诊。

病原微生物检验的目的就是帮助临床医师明确感染原并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治愈患者,以病原学监测为基础,根据微生物实验室的试验确定的病原菌种类和病原菌对抗菌药敏感性应用抗菌药,是推动合理使用抗菌药,规范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用药行为的重要环节。作为临床微生物实验室,规范其临床标本采集,确保标本质量,建立微生物检验分级报告制度,规范其操作,提高培养阳性率,积极采用先进技术,做好病原微生物快速检测和鉴定工作,加强微生物抗药性的长期监测,加强微生物实验室与临床的沟通和联系,充分发挥微生物实验室在抗菌药规范化使用中的作用。

4.强化临床药学管理 及时统计医院抗菌药使用类型和频率,并做出分析,为临床提供信息,建立健全临床药学工作制度,包括合理用药咨询服务、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制度、血药浓度监测操作规程等,药师参与临床查房和会诊,建立药学信息资料室,开展临床药学咨询服务、合理用药、药物评价、药物治疗及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

及时处理抗菌药使用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干预、制止不合理使用的行为并列入质控。要特别重视新抗菌药的不良反应和各种抗菌药的严重或新发现的不良反应,发生不良反应要及时停药,并填写“药物不良反应报告表”。

开展抗菌药生物利用度的研究和监测,提高购入药品质量和临床疗效;对某些抗菌药进行血药浓度监测(如氨基糖苷类、万古霉素等)。需要监测的情况如下。

(1)毒性大或治疗浓度与中毒浓度接近的药。

(2)婴幼儿、老年人、孕妇。

(3)肝肾功能不全者。

(4)某些特殊部位感染患者。

5.加强行风建设与制度完善,防止市场干扰 为防止医生用药受药品促销等人为因素的影响,医院一方面大力加强行风建设,另一方面严格控制医保目录中的乙类、自费类抗菌药的使用比例,住院患者凡没有病原学依据和患者或其家属签字的知情同意书,临床医生擅自使用乙类、自费类抗菌药,对医生进行批评或相应惩罚,以充分保证临床抗菌药使用的规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