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血药浓度的因素

二、影响血药浓度的因素

药物剂量与疗效因人而异:相同药物给予常用剂量范围内的相同剂量,多数人可产生预期的疗效,但有少数人不产生疗效,甚至会出现毒性反应。这种用药后疗效因人而异的反应就是用药个体差异。如临床常用的抗高血压药,不同患者每日所需剂量相差悬殊,给医师确定投药剂量造成困惑。他们希望能有一个指标,通过指标的数据来指导给药,而不是盲目地增减剂量。影响血药浓度的因素很多也很复杂,需要根据具体患者及使用的具体药物进行具体分析。

(一)生理因素

1.年龄 不同年龄的人群在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上存在明显的差异,这是由于各年龄段的生理特点所决定的。

新生儿胃肠道处于发育阶段,口服药物吸收较成年人慢;皮肤黏膜较薄,且体表面积与体重之比较成年人大,局部外用药物的吸收就会较成年人快;血-脑屏障尚未完全形成,药物在脑脊液中分布较多;代谢、排泄功能也不健全,使血浆半衰期延长。

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心、肝、肾及胃肠道等主要器官的功能都在不断减退,可引起药动学参数的改变。如某些药物的代谢、排泄减慢,血浆半衰期延长,常规剂量连续给药就有可能引起积蓄中毒;与血浆蛋白结合率降低,使游离型药物浓度增高;即使常规剂量也能出现毒性反应。

2.性别 通常女性较男性对药物更为敏感。动物实验表明,雄鼠对药物的代谢较雌鼠要快。氯氮在男性的清除率也较女性快,如果女性同时口服固醇类避孕药,对氯氮的清除会更慢。

3.肥胖 正常人体中约20%为脂肪组织,而肥胖者脂肪组织占人体的比例更大,药物在脂肪组织中的分布,以脂溶性药物在脂肪内溶解较多,且血流较慢,因此使药物的分布、代谢、排泄均减慢。肥胖人群与正常人群相比,药动学参数表现为表观分布容积增大、血浆半衰期延长。肥胖者长期使用脂溶性药物,可在脂肪组织中产生蓄积,引起中毒反应,应注意调整剂量。

4.遗传因素 有研究者对7对单卵性卵生人和7对双卵性卵生人分别给予安替比林、保泰松、双香豆素后,测定药物的血浆半衰期。结果表明在单卵性卵生人组,每对卵生人之间的血浆半衰期十分相似,而双卵性卵生人组,每对卵生人之间的血浆半衰期有明显的差异。不同人种、不同民族、甚至不同家族的人对于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整个过程均可存在一定差异。遗传因素对药物体内过程影响的研究现已由细胞水平进步到分子水平。

(二)病理因素

1.肝功能损害 肝脏是药物代谢的主要器官。肝功能将受损,药物的代谢功能受到影响,药动学参数表现为消除速率常数(K值)、血浆半衰期会发生改变。

2.肾功能损害 肾脏是药物排泄的主要器官。肾功能受损,可使药物从体内排出受阻,药动学参数表现为消除速率常数(K值)降低、血浆半衰期延长。

3.心脏疾病 心脏疾病可引起血液分布、流速等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如心肌梗死及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患者,某些部位或脏器的血流减少,从而影响药物的消除。

4.胃肠疾病 胃肠功能的改变可直接改变吸收速率常数(Ka值)和吸收分数(F值)。如胃肠道pH、胃排空速率、胃吸收面积、胃壁通透性、胃肠道内的酶等诸多因素的改变,均可引起药物吸收的改变。

5.其他 有些疾病可改变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率,如肾病、高胆红素血症、高脂血症等。

(三)药物因素

1.制剂因素 同一药物的不同剂型、甚至不同厂家、不同批号的相同剂型,虽然测得的药物含量相同,但所产生的临床疗效却不一定相同。这主要是制剂方面的因素,如药物的理化性质、剂型、处方中辅料、制剂的工艺过程等的影响,使血药浓度发生变化,影响临床疗效。

2.药物相互作用 药物发生相互作用的机制十分复杂,通常可用药动学相互作用和药效学相互作用来解释。药动学相互作用是指一个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及排泄被其他药物所改变;药效学相互作用是指一个药物直接改变另一个药物分子、细胞或生理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