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开展药物治疗监测与个体化给药
2025年08月10日
第七节 积极开展药物治疗监测与个体化给药
药物作用靶位浓度不足或过量,势必导致药物治疗的无效或产生不良作用,甚可导致药源性疾病的产生,乃至危及生命。因此,如何根据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制订安全有效的个体化药物治疗方案,一直是困扰临床医生的一个难题。虽然试图通过按体重、体表面积、不同年龄等方法,调整用药剂量,但由于影响药物体内过程的因素众多,患者具体情况千差万别,因此临床仍未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20世纪60年代末药动学的发展成熟,使人们得以用简练的数学公式表达药物在体内随时间的量变规律。而20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相继报告了普鲁卡因胺和地高辛药物效应与血药浓度的关系,形成了以血药浓度为客观依据,调整剂量、指导临床用药的设想。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高灵敏度、特异性的检测方法的引入,使体内仅微量存在的药物检测得以进行。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药物的有效血药浓度范围及中毒浓度也相继确定。以血药浓度为客观依据,运用药动学理论指导制订合理用药方案的优越性,日益为广大临床医生接受和采纳,从而促进了治疗药物监测(therapeutic drug monitoring,TDM)技术及其临床应用的发展。目前,TDM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已成为临床化学实验室的主要常规工作之一。国内一些有条件的医院也从20世纪80年代起,逐步开展了这一工作。近年来,世界卫生组织(WHO)及我国卫生部药物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统计资料均显示,因用药不当而致死者远远高于同期死于各种传染病的人数。而用药不当死亡者中,大多是剂量不当所致。可以说随着医疗技术整体水平的提高,在TDM的指导下制订和调整个体化的合理用药方案,是药物治疗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另一方面,也应看到,TDM工作的开展,使历来主要为诊断服务的临床化学实验室工作,开辟了积极参与临床药物治疗的广阔新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