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循环系统
循环系统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不加注意可致猝死。其特点是近期内使用过影响循环系统的药物,临床表现发生在使用该药物之后,有明确的时间关系。引起循环系统损害的西药有钾盐、麻黄碱、强心苷、β受体阻断药、胺碘酮、普鲁卡因胺、多巴胺、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异丙肾上腺素、苯丙胺、酚妥拉明、洋地黄类、新斯的明、维拉帕米、奎尼丁、毛果芸香碱、罂粟碱、依米丁、利多卡因、氯喹、氟卡尼、安博律定、溴苄胺、硝苯地平、美西律、恩卡尼、氯丙嗪、异丙嗪、阿米替林、激素等;中药主要有乌头类(附片、草乌、川乌、铁棒槌、雪上一枝蒿等)、博落回、蟾蜍、川楝子、五加皮、万年青、山豆根、地骨皮、蜈蚣、雷公藤、瓜蒂、商陆、藜芦、洋金花、雄黄、细辛、人参、三七、麻黄;中成药有舒筋活血丸、牛黄解毒丸、六神丸、藿香正气水、消咳喘、复方丹参注射液等。常见的药品不良反应如下述。
(一)心脏功能衰竭(慢性心力衰竭和急性心力衰竭)
【判断依据】
1.使用过影响心脏功能的药物。
2.用药剂量越大,疗程越长,症状越明显。
3.胸闷、胸痛、心慌、气短、呼吸困难、端坐呼吸、不能平卧,发绀、严重的出现咳嗽、咯血症状。
4.腹胀、腹痛、食欲差、恶心、呕吐、肝大、少尿、下肢水肿。
5.双肺可听到哮鸣音及湿性啰音。
6.心音异常,可听到杂音和节律不齐的心音。
7.胸部摄X线片可见心脏影增大、肺门影增大、肺野透光度下降,双侧肺野可见云雾状及小斑片状阴影。
【治疗】
1.停用致病药物,积极抢救治疗。
2.取半坐位,吸氧(急性左心衰竭给予50%乙醇过滤氧)。
3.急性左心衰竭,使用吗啡,每次3~5mg,静脉注射,每3~5min一次,可使用2~3次。
4.急性左心衰竭,舌下含服硝酸甘油,起始量为10μg/min,每5min增加5~10μg/min,直至症状缓解或收缩压降至100mmHg,若收缩压≤90mmHg,则应停药。
5.静脉注射呋塞米40mg,血压偏低者慎用。
6.选用洋地黄制剂。
7.低血压的肺水肿宜先予多巴胺2~10μg/(kg·min),保持收缩压在100mmHg再行扩血管药治疗。
8.慢性心力衰竭要对因治疗、加强利尿和强心药的使用,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调整血压至稳定正常水平。
(二)心律失常
【判断依据】
1.胸闷、出虚汗、心慌心悸感。
2.面色苍白或发绀。
3.脉搏和心律失常,有停搏现象。
4.心电图异常(房性期前收缩、室性期前收缩、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室内传导阻滞、阵发性心动过速、非阵发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心房扑动、心室扑动与颤动)。
【治疗】
1.立即停用相关药物。
2.发生缓慢型心律失常有症状者,可给予阿托品、异丙肾上腺素、参麦注射液等常规剂量治疗或安装临时起搏器。
3.发生房性或室性心律失常者,可酌情对症应用相应的抗心律失常药,必要时要用直流电复律或电除颤治疗。快速心律失常可选择β受体阻断药或利多卡因治疗。
4.注意纠正电解质失衡,有心脏病基础者,要给予扩张血管和扩张冠状动脉的药物治疗。
5.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的患者给予异丙肾上腺素静脉滴注或起搏。室性心律失常者给予苯妥英钠或利多卡因常规剂量治疗。
6.洋地黄中毒者应补钾、补镁,口服活性炭,补液利尿或导泻,促进洋地黄排出。适时进行洋地黄血药浓度监测,指导调整洋地黄用药量。
(三)血压升高或降低
【判断依据】
1.面色潮红或苍白。
2.胸闷、心慌、气短、烦躁不安。
3.头晕、头痛、眩晕、耳鸣。
4.恶心呕吐、乏力、出虚汗。
5.严重的可出现休克,甚至昏迷。
6.测量血压不正常,收缩压高于140mmHg或低于90mmHg,舒张压高于90mmHg或低于60mmHg(高血压>140/90mmHg;低血压<90/60mmHg)。
【治疗】
1.立即停用引起血压变化的药物。
2.严重高血压者,根据情况使用利尿药,如呋塞米,并可给予硝酸甘油或硝普钠静脉滴注,稳妥降压。
3.一般高血压给予ACEI类制剂及钙通道阻滞药常规剂量治疗。
4.给予镇静药,如地西泮、艾司唑仑等治疗。
5.对低血压患者症状轻者,停药后卧床休息1~2d可恢复正常。
6.对吗啡引起的心率减慢、血压下降者,可用纳洛酮对抗。
7.严重的药物性低血压可给予对症治疗,除补液外,必要时可应用升压药物。
(四)微循环系统功能异常
【判断依据】
1.毛细血管扩张,皮肤潮红,发热。
2.毛细血管收缩,皮肤苍白,湿冷。
3.周围血管静脉炎,沿血管走行发红变硬,可以触及条索状硬索。
4.静脉血栓形成,肢体肿胀、发红,皮温升高,疼痛。严重时患肢皮肤可出现溃疡。
【治疗】
1.停用可疑药物,对症治疗。
2.使用莨菪碱类药物改善微循环。
3.对受损血管进行环状药物封闭治疗。如0.5%利多卡因5~10ml,加维生素B1注射液100mg等进行封闭治疗。
4.给予双氯芬酸钠乳剂或肝素类乳、霜剂外敷受损血管,局部理疗。
5.血栓形成者给予溶栓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