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肿瘤药的安全使用管理

一、抗肿瘤药的安全使用管理

(一)抗肿瘤药的使用原则

1.必须以组织学诊断作为肿瘤化疗的基础,不能用抗肿瘤药做诊断性治疗和预防用药。

2.严格掌握肿瘤化疗的适应证、禁忌证和各类抗肿瘤药的药动学特征、使用剂量和使用方法,注意给药的剂量和疗程,结合患者的特点制订个体化给药方案,争取最佳疗效,改善患者的生存状况。

3.严格掌握药物联用的指征,降低不良反应。

4.严密观察抗肿瘤药的毒性反应,严格掌握特殊人群的用药特点,及时调整给药方案。

5.开始化疗后,除被迫停药外,不可轻易停药,以防反跳。

6.肿瘤化疗时,必须加强支持治疗。

7.抗肿瘤药给药及配制应由经过专门培训的专业人员完成。应加强专业人员的职业安全教育,提高自我防护意识,并定期监测其身体状况。

8.抗肿瘤药及废弃物必须与其他物品分开放置。废弃物应密闭存放在有特殊标记的特制的防渗漏的污物袋中,统一焚烧处理。

9.合理使用抗肿瘤药,减轻患者经济负担。

10.有关部门应督促和指导医务人员严格执行抗肿瘤药的合理应用的相关制度和相应培训,组织检查和考核。

(二)抗肿瘤药联合应用原则

联合用药是肿瘤化疗中极为常用的方法,目的在于增强疗效,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及消除和延迟耐药性的发生。虽然通常认为联合用药较好,但并非都比单种药物治疗为优,联合用药需要遵守以下几点原则。

1.药物作用机制考虑 不同作用机制的抗肿瘤药物合用,往往能增强疗效。如作用于癌细胞不同细胞周期的药物联合应用,或破坏DNA结构与功能的烷化剂(如环磷酰胺或卡莫斯汀)与阻止DNA修复的甲氨蝶呤合用,常可产生协同作用。

2.从药物的敏感性考虑 因为肿瘤的种类和药物的种类均很多,不同的肿瘤对不同的药物具有不同的敏感性。如胃肠道肿瘤可使用氟尿嘧啶、塞替派、环磷酰胺、丝裂霉素;对于鳞癌,可用博来霉素、甲氨蝶呤、硝卡芥等;对于肉瘤可用阿霉素、环磷酰胺等。

3.从肿瘤细胞增殖动力学考虑 作用于细胞周期不同期的药物合用,可以在多个环节上杀灭肿瘤细胞,序贯给药就是基于这一点。如长春新碱(主要作用于M期)与氟尿嘧啶(作用于S期)联用,分别打击细胞各期,可提高疗效。

4.从药动学关系上考虑 抗肿瘤药物要进入肿瘤细胞才能发挥作用,其疗效与细胞内浓度密切相关,故抗肿瘤药物在体内的分布和代谢对其疗效有着重要影响。如长春新碱可减少甲氨蝶呤从细胞外流,使甲氨蝶呤细胞内浓度升高,故而提高甲氨蝶呤的疗效。

5.从药物毒性考虑 细胞毒性作用机制相同的药物联用,会增加ADR,反过来性作用机制不同的药物联合应用往往减小毒性。如一些骨髓抑制不明显的药物,如泼尼松、长春新碱、博莱霉素等可合并用药,合用雷佐生可减轻阿霉素与柔红霉素的毒性。

(三)抗肿瘤药给药方式

选择合适的抗肿瘤药给药方式,可提高药物的疗效,减低药物不良反应。近年来对恶性肿瘤的化学治疗策略,一般是采用机体能耐受的最大剂量,这样往往能争取最佳疗效,达到完全缓解,延长生存期的目的。

1.大剂量间歇给药 对大多数抗肿瘤药物,特别是周期非特异性药物来说,常主张在最大耐受量下采用大剂量间歇给药。一次大剂量给药能杀灭的癌细胞数远远超过连续小剂量给药,还可增加抗癌药物的敏感性,提高疗效。另外,大剂量间歇给药还可利于造血干细胞的恢复。

2.短期连续给药 这种方法适用于体积倍增时间短的肿瘤,如绒毛膜上皮癌、霍奇金病及弥漫性淋巴瘤等,此种方法往往毒性较大,有较大的危险性,不过也往往获得较长的缓解期。

3.序贯给药 肿瘤细胞的数目和体积随着生长时间的延长而增长,但慢慢生长比率下降,增殖细胞相对减少,因此对生长比率不太高的肿瘤,应先用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杀灭增殖期细胞后,促使G0期细胞进入增殖期,然后用周期特异性药物杀灭进入增殖周期的癌细胞;对生长比率较高的癌细胞,如急性白血病,先用周期特异性药物杀灭大比率细胞后,再用周期非特异性药物杀灭残存的癌细胞。

另外,不同的给药方式(如静脉滴注、口服等)、给药途径(腹腔给药、静脉给药等)及给药速度(静脉滴注速度等)等都会影响抗肿瘤药物的安全性,所以给药时应因病而异,因人而异,制订个体化给药方案。

(四)抗肿瘤药用药监测

近年来,抗肿瘤药物发展很快,但抗肿瘤药物由于其独特的药理作用,应用时会产生很多不良反应,涉及血液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生殖系统,另外还有过敏反应的发生。应用抗肿瘤药期间应对各生理指标进行监测,并给予对症的支持治疗,及时调整给药时间及给药剂量,还要注意特殊人群用药特点,对血药浓度波动大,治疗指数窄的药物应进行血药浓度监测,如甲氨蝶呤、氟尿嘧啶等。医生治疗时,应熟知抗肿瘤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其防治方法,严格把握化疗适应证及禁忌证,规范用药、个体化给药,以保证临床合理的应用抗肿瘤药。

(五)抗肿瘤药的安全管理

有一个案例是大剂量环磷酰胺导致患者死亡。1993年11月1日,一名39岁乳腺癌患者,自愿参加一个Ⅰ期临床试验接受环磷酰胺治疗,环磷酰胺的剂量(1000mg/m2,每天1次,连续4d,总剂量4000mg/m2)高于常规剂量(成年人单药静脉注射500~1000mg/m2,每周1次,连用2次,休息1~2周重复)。然而医生阅读试验方案后,写的医嘱是4000mg/m2×4d。1993年12月3日,由于环磷酰胺过量,患者死亡。相关人员在患者死亡10周后在录入试验数据时才发现该差错。

发生像上面例子这样悲剧的原因有很多,如医嘱错误、药师没有核对药物、护士给药疏忽等。抗肿瘤药物应用危险性大,要对其使用进行特殊的管理。

1.凡是负责管理抗肿瘤药物的人员,须加以培训,了解药物应用、危害和防范。

2.在病区储存抗肿瘤药物要加贴清晰标签并与其他药物分开存放。

3.抗肿瘤药在给药前应由双人(有执业资格者)与原处方进行独立核对。

4.易混药品用标签标注,如卡铂和顺铂用不同标签标注。

5.药师应确保医院制订的高风险药品使用策略和政策的执行,以防给药途径或给药剂量等差错的发生,如长春新碱应被稀释,以小袋或大针(用于儿科患者)加特殊警示标签配发,严防疏忽导致鞘内注射;医院医嘱系统应该限定最大给药剂量及给药途径。

6.为患者采购和制备药品时应确定药物标准浓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