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动学相互作用

二、药动学相互作用

药物联合应用由于相互作用改变了药物的吸收、分布、排泄和生物转化,导致产生药理效应的可利用药量的增减变化,从而影响了药物效应。药动学相互作用可能是复杂的、难以预测的。通常根据各个药物的作用特点,通过对患者的临床体征或血清药物浓度的监测对药动学的相互作用加以预测。

1.改变胃排空与肠蠕动 食物可延迟或减少许多药物的吸收,食物通常减慢胃排空,但也可通过与药物的结合,减慢药物进入吸收部位或改变药物的溶解速率。大多数药物主要在肠道吸收,食物可影响胃排空,使药物提前或延迟进入肠道,将加强或减少吸收,而使药效增强或减弱。食物能减少很多药物,如阿仑膦酸盐、阿司咪唑、卡托普利、去羟肌苷和青霉胺的吸收,这些药物宜在两餐之间应用。甲氧氯普胺加强胃肠蠕动,促使同服药物提前进入肠道,加速吸收而增效,如对乙酰氨基酚可因服甲氧氯普胺而增效。相反,如对乙酰氨基酚与抗胆碱药物阿托品合用可减弱胃肠道蠕动,则对乙酰氨基酚可因同服阿托品而减弱。

2.分布的改变 许多药物进入体内可与血浆蛋白相结合,结合的药物暂时失去活性,但这种结合是可逆的,结合体可分解而重新释放出具有活性的游离型药物,因此可作为药物的暂时储存形式。每一种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大致有一定的比率,若由于某种原因使结合率降低,则因游离型药物的增多而作用增强。各种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能力强弱不一致,两种药物合用时,结合能力强的药物可使结合能力弱的药物从血浆蛋白质中置换出来,使结合力弱的药物在血中游离体的浓度高于正常,结果是作用增强,但同时也有引起中毒的危险,如抗凝血药物双香豆素因合用保泰松而使血中游离浓度增高,可导致危及生命的出血。结合药物(无活性)和非结合药物(有活性)分子间存在着平衡关系,当非结合药物被代谢或排泄时,结合的药物逐渐释放以维持平衡和药理效应,由蛋白取代而发生相互作用危险较大的主要是那些蛋白结合率高(>90%)而表观分布容积小的药物,这种相互作用在合并治疗的最初几天容易发生。

丙戊酸可把苯妥英从蛋白结合位点取代出来,从而抑制苯妥英的代谢。某些患者服用这两种药物,即使总的苯妥英血清浓度在通常的治疗范围之内,由于丙戊酸把苯妥英从蛋白结合点上取代下来,所以苯妥英浓度显著增高,可以引起更多的不良反应。相反,苯妥英可降低丙戊酸血清浓度,并用这两种药物治疗时应当密切加以监测,根据需要调整剂量。

3.代谢的改变

(1)代谢的增强:许多药物在体内受酶的催化作用而发生化学变化,如肝微粒体药物代谢酶可使许多药物生成无效的代谢物而灭活。由于某些药物具有诱导药物代谢酶使其活性加强的作用,因此就可使一些联合应用的药物在肝内代谢速度加快,使其迅速转变为代谢物而失活,如苯巴比妥增加华法林的代谢速率,导致华法林抗凝作用的减弱,华法林的剂量必须增加以补偿这种效应,但如果患者停用巴比妥,那么华法林剂量必须减少,以避免潜在的危险毒性,应用一种非巴比妥类镇静药(如苯二氮类)就可避免这种问题。另外,有些药物(如环磷酰胺)本身并无抗肿瘤作用,只有在肝微粒体酶作用下代谢转化为醛磷酰胺才具有抗肿瘤活性,与巴比妥类合用,由于苯巴比妥的酶诱导作用,使这个过程加速,醛磷酰胺的血药浓度在短时间内高于正常,而导致毒性反应。

(2)代谢的抑制:与诱导药物代谢酶作用相反,有些药物具有抑制药物代谢酶活性的作用,往往可使与其合用药物的正常代谢受阻,致使其血药浓度升高,结果是药效增强,同时也有引起中毒的危险。如,氯霉素、磺胺苯吡唑等有抑制肝微粒体酶的作用,当连续服用降糖药物甲苯磺丁脲的患者再合用抗菌药磺胺苯吡唑时,由于磺胺苯吡唑抑制药物代谢酶而使甲苯磺丁脲代谢受阻,血中浓度明显升高,有时会产生急性低血糖症。而与环磷酰胺合用,因酶被抑制,使环磷酰胺不能转为有活性的物质而不能发挥作用。别嘌醇抑制黄嘌呤氧化酶,减少尿酸生成。黄嘌呤氧化酶涉及剧毒药物巯嘌呤和硫唑嘌呤的代谢,当该酶受抑制时,能显著增强这些药物的效应,因此并用别嘌醇时,巯嘌呤和硫唑嘌呤的剂量应当减少到常用药量的1/4~1/3。

利托那韦为某些肝脏细胞色素P450酶的强抑制药,可以显著增加经这些酶代谢的药物(如抗心律失常药、阿司咪唑、大多数苯二氮类、西沙必利)的血清浓度,这些药物一定不要与利托那韦同时应用。利托那韦也能与许多其他药物发生相互作用,合并应用时必须密切加以监护,根据需要调整剂量。

4.肾脏排泄作用的改变 除吸入麻醉药外,大多数药物由肾脏排出体外。药物从肾脏排出体外,主要通过肾小球滤过、肾小管分泌的途径,肾小管还有被动和主动重吸收的功能。

(1)尿pH的改变:药物按转运机制不同可分为主动转运和被动转运而透过肾小管膜随尿排出体外。肾小管的重吸收率可受尿液pH的改变而改变,尿pH影响弱酸类和弱碱类药物的解离作用,从而影响它们的再吸收和排泄。尿液pH的变化可直接对其排泄产生影响,人的尿液pH可随食物和药物的影响而变化,应用碱性药物可使尿液碱化,则弱酸性药物排泄加快,而弱碱性药物排泄减少,因而影响了这些药物的血药浓度,使疗效和毒性发生变化。如巴比妥类药物中毒时,静脉滴注碳酸氢钠,碱化血液和尿液,既可减少药物在脑中的蓄积,又可加快药物从肾排泄,有助于中毒的解救。非解离型药物更易从肾小管滤液中弥散入血液,酸性药物在酸性尿中比在碱性尿中存在更多的非解离型药物,而在碱性尿中主要以解离型形式存在。又如奎尼丁与氢氯噻嗪合用,后者可使尿液碱化,前者大部分不解离,脂溶性强,易被肾小管重吸收,使血药浓度升高,引起毒性反应,如果必须用利尿药,可改用不使尿液碱化的呋塞米等利尿药。

(2)主动转运的改变:肾小管的分泌是一个主动转运过程,要通过特殊的转运载体,包括酸性药物载体和碱性药物载体。当两种酸性药物(或碱性药物)合用时,可相互竞争酸性(或碱性)载体,竞争力弱的由肾小管分泌途径排出的就少,可以引起一些不良反应。如痛风病人合用丙磺舒和吲哚美辛,后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可明显增加。对于经肾小管分泌而经尿液排泄的药物,由于药物的性质不同,经肾小管分泌的难易也不尽相同。肾小管主动分泌是借助载体的,当多种经分泌排泄的药物联合应用时就会发生对仅有载体的竞争性抑制作用,例如丙磺舒和青霉素合用,由于丙磺舒较青霉素易于从肾小管分泌,即与青霉素竞争肾小管载体,使青霉素排泄减少,而提高青霉素血浓度,增强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