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方面的因素
1.药理作用 当一种药物对机体的组织和器官有多个种作用时,如其中1项为治疗作用,其他作用就成为副作用,即不良反应。如阿托品用于治疗胃肠疼痛时,会引起口干、散瞳和便秘等不良反应,而散瞳却有治疗眼科疾病的作用,抑制腺体分泌引起的口干对呕吐患者则具有止吐作用,这种治疗作用与不良反应并无本质区别。此外,药物本身也会导致不良反应,如链霉素的毒性作用可引起第Ⅷ对脑神经损害,造成听力减退或永久性耳聋;使用糖皮质激素能使毛细血管变性出血,以致皮肤、黏膜出现瘀点、瘀斑,同时出现类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症状等。
2.药代学的相互作用
(1)影响吸收:止泻药、抗胆碱药能增加口服药物在消化道的停留时间。溴丙胺太林与地高辛合用,后者血药浓度可提高30%左右,红霉素亦能抑制肠道细菌对地高辛的转化作用。
(2)影响与血浆蛋白的结合:甲苯磺丁脲与抗凝药如双香豆素等同服,由于本品同血浆蛋白结合率较高,可置换已经与血浆蛋白结合的双香豆素,从而使抗凝血作用增强。另外,保泰松亦能抑制本品的代谢(代谢为无降血糖作用的羧甲磺丁脲),并能转换与血浆蛋白结合的本品,故本品血药浓度增高可使降血糖作用增强,从而引起急性低血糖。
(3)影响药物的生物转化:长期服用苯巴比妥,可诱导肝微粒体加单氧酶素的合成,从而使机体对苯巴比妥催眠药产生耐药性。同时,由于加单氧酶特异性较差,可利用诱导作用增强药物代谢和解毒,如用苯巴比妥治疗地高辛中毒,苯巴比妥还可诱导肝微粒体UDP-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合成。
(4)影响肾脏的排泄:两种药物合用,通过同一转动机制从肾小管排泄,则它们在转动系统上发生竞争,从而干扰药物的排泄。如青霉素,主要以原型从肾脏排泄,其中90%通过肾小管排泄,仅10%由肾小球滤过,与丙磺舒合用,此药为主动排泄,与载体形成较稳定的复合物,阻碍了青霉素的排泄,使青霉素血药浓度提高,有效浓度维持时间延长,治疗效果提高。氢氯噻嗪、呋塞米及依他尼酸等都能阻碍尿酸的排泄,引起高尿酸血症。呋塞米与大剂量水杨酸盐合用,后者的排泄被抑制,可产生蓄积中毒。
3.药物相互作用 药物与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一方面造成药物治疗作用减弱,导致治疗失败,另一方面使不良反应增加或治疗作用过度减弱而危害机体。如异烟肼引发肝损伤的发生率为0.1%,但与利福平合用时,肝损伤的发生率比单用时高10倍。20%磺胺嘧啶钠注射液(pH9.5~11)与10%葡萄糖注射液(pH为3.2~5.5)混合后,磺胺嘧啶结晶析出,导致微血管栓塞,周围循环衰竭。
4.药物制剂成分 由于技术的原因,药物在生产过程中常残留一部分中间产物,这些中间产物易引起不良反应。如青霉素引起过敏性休克的物质就是青霉素烯酸、青霉素噻唑酸及青霉素聚合物,青霉噻唑酸是生产发酵过程中,由极少量的青霉素降解而来,青霉烯酸则是在酸环境中由部分青霉分解而来;有些制剂中的附加剂、溶剂、稳定剂、色素、赋形剂等也可引起不良反应,如胶囊的染料常会引起固定性皮疹。另外,由于药物本身化学稳定性差,储存过程中有效成分分解生成的有毒物质也会对机体产生不良反应。如四环素在温暖条件下保存可发生降解,形成的黏性物质可引起范可尼综合征,并伴有糖尿、蛋白尿及光敏感等反应。
5.药物剂量、连续给药时间、剂型均会影响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用药剂量越大,连续给药时间越长,发生不良反应的可能性越大。据报道,服用螺内酯,剂量为100mg时,对男性乳房没有明显的影响,当剂量为200mg时,12名服药者中有2例乳房增大,当剂量为300mg时,11名服药者中有3例乳房增大。另外同一药物剂型不同,由于制造工艺和用药方法的不同,往往影响药物的吸收与血药浓度,即生物利用度有所不同,就容易导致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如氯贝丁酯中的不纯物对氯苯酚则是发生皮炎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