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的质量要素

二、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的质量要素

高质量的药品安全病例报告的质量是二元化的,即原始信息采集和病例处理,这两方面内容分别由报告人和评价人完成。从医疗机构输出上报至上级监测机构的病例报告已经是经过处理的“校正数据”,而未经过院级评价员核评的报告被称为“原始报告”,在本节着重介绍原始报告信息采集的质量要素,可在指导和培训报告人时使用。

(一)药品安全报告质量的定义

原始报告在未定性之前可被视为药品安全报告,而不是狭义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关键点在于真实、完整和准确。该报告的描述至少包括(基本要素)报告者、可确认的患者、不良事件、怀疑药品。此外还有报告人对事件的初步评价信息,包括严重性、预期性、因果关系,由于报告人专业背景、医学认知水平差异,故对初步评价信息可不做主要要求。

高质量的药品安全报告是指准确无误完成上报表的所需项目;数据准确反映原始情况;所填写项目医学上正确(不良事件诊断、分类、潜伏期到事件发生);所填写信息充分(时间联系、病程进展、合并用药、既往病史、撤药和再次用药以及其他混杂因素),能对报告事件重要性进行准确医学评价。

(二)单病例安全报告的数据要素

1.不良事件的确定 应与不良事件描述有一致的含义,尽量不要采用模糊术语,出现“出血”“绞痛”等需要明确部位,如“阴道出血”?“腹部绞痛”?;如果报告者对WHO-ART和Med-DRA熟悉,可应用医学判断选择与不良事件最密切相关的术语。

2.不良事件时间段/点的描述 从用药到发生事件的潜伏期、采取措施干预ADR时间和ADR终结时间。

3.对结果的描述 是指本次不良反应经采取相应的医疗措施后的结果,不是指原患疾病的结局,包括好转、自愈、治愈、持续、后遗症、转院。

4.明确合并用药 一般来说,合并用药为ADR发生时和(或)ADR发生前2周内使用的药品,且可能与该ADR的发生有关,无论该药品为速释或缓释制剂。如果与2周前的用药有相关性,通过医学判断可以将2周前的用药列入合并用药。

5.去激发情况 指药物停用或减少剂量后ADR是否减轻。①去激发试验阴性,指药物停用或减少剂量后ADR继续存在;②去激发试验阳性,指药物停用或减少剂量后ADR部分或全部消失。

6.再激发情况 指重新使用可疑药物后ADE是否再次出现。①再激发试验阴性,重新使用可疑药物ADR未再出现;②再激发试验阳性,重新使用可疑药物后ADR再次出现。

7.不良反应发生环境的描述 现病史和既往病史。

8.相关阳性/阴性实验室数据和诊断研究 对于重要的实验室诊断数据要提供用药前的基线数据,即用药后潜伏期到事件发生的数据,提供最低值、峰值及恢复值,提供停药后的数值,包括正常值范围。

(三)群体事件报告的数据要素

药品群体不良事件通常是在同一区域、同一时段、使用同一种药品对健康人群或特定人群进行预防、诊断、治疗过程中出现的多人药品不良事件,所以群体事件报告主要是以医疗机构为最小报告载体。群体事件往往需要采用流行病学方法进行现场调查,因此在事件之初较难判定性质(可能为药品质量事件、严重药品不良反应事件、重大制售假劣药品事件、心因性事件),医疗机构对此类事件应该坚持边调查、边处置、边核实的原则,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评价、早控制”。而报告也应分为初次报告、动态报告和总结报告。

报告前的初步调查包括调查药品使用的合法性、合格性、合理性,明确事件的严重程度。

1.初次报告的要素

(1)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涉及人数。

(2)可疑药品的通用名称、生产厂家、产品批号、批准文号、规格、生产日期、有效期。

(3)在该地区是否为计划免疫药品。

(4)如果采用注射途径给药,需报告稀释液及一次性注射器/输液器的情况。

(5)药品不良反应的表现(任何与事件有关的实验室结果和事件的临床诊断)。

(6)明确使用可疑药品的其他人是否发病。

(7)未使用可疑药品的其他人是否发病。

(8)是否存在其他共同的致病因素。

(9)事件的潜在影响。

(10)发展趋势分析及拟采取或已经采取的措施(如药品的封存、送检、暂停使用情况)。

(11)报告人及联系电话。

(12)典型病例按单病例报告质量要素填写《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表》。

2.动态报告的要素

(1)事件发展变化情况,是否有新增病例、不良事件诊治情况、转归情况等。

(2)对初次报告情况的补充和修正。

(3)采取的应对措施和效果。

3.总结报告的要素 事件的基本情况、因果分析、处置经过、经验教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