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触发器技术

一、触发器技术

(一)触发器技术的产生

1990年,Classen等在美国LDS医院开展了住院患者ADR自动监测的研究,研究者编制了一套计算机软件,对患者住院过程中采集的检查、检验指标(如嗜酸红细胞计数上升、钾浓度升高、低白细胞计数等)和一些现象(如中止给药、减少剂量、做专项实验室检查等)进行分析,并以此来探测疑似ADR。计算机软件每天定时将之前24h发现的疑似ADR/ADE进行汇总并提交给临床药师评估,提供的项目包括患者基本信息、医院服务项目、当前和过去用药情况(包括用药起止时间)、探测出可疑ADR所用到的信号等。临床药师根据这些信息回顾病历,与医生、护士交换意见、访视患者,从而完成对可疑ADR的评价。为了提高药物和ADR之间因果关系评价的一致性和标准化,研究者使用了Naranjo algorithm评分规则,在作出因果关系评价后,还对ADR的严重程度和发生机制进行了分类。在为期18个月的试验中,从36653名病人中发现并证实了731例药物不良事件,其中严重的101例、中度600例、轻度30例。

此后,哈佛大学和杜克大学对此种方法开展了深入研究,多个研究团体制订了各种“触发器”从临床医疗信息中发掘可疑的ADR。Classen团队将这种方法定义为:通过专门编写的计算机程序对医院集成化的信息系统进行电子监控。在监控过程中,计算机会留意特殊事件,如一些特殊药物医嘱(苯海拉明提示可能出现过敏反应)、解毒药医嘱(纳洛酮提示可能出现阿片类药物所致呼吸抑制)、一些不正常实验室化验值(使用庆大霉素后血肌酐水平上升)、突然中断的医嘱,将它们作为“哨兵”或者说是“触发器”。通过触发器暴露可能的ADR并做进一步的人工核查。Classen研究团队的中心目标是发展一个容易被人理解、可以快速探测ADR的新方法。总体来说,触发器型自动监测系统发现信号的方式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类:①患者治疗过程中使用了非原发疾病所需要的诊疗手段;②异常的住院时间、药品费用等;③异常的检查、检验指标等。

(二)触发器技术的发展

触发器概念提出后受到广泛关注,人们发现使用这种方法探测ADR代价低廉、效果显著。触发器工具也因此被不断改进和完善。美国医疗促进协会(Institute for Healthcare Improvement)和Premier机构(一个由1600家美国医院组成的医疗联盟)在Classic等的基础上改进并组织开发了一个更为先进的系统,称为“通用触发器工具”(global trigger tool)。他们将触发器工具归纳整理,在86家医院进行了试验,然后把整套方案提供给有兴趣开发ADR/ADE自动监测系统的医院使用。

很多研究者对触发器工具进行了开发、改进。例如,为了降低假阳性信号提高系统性能,Jha等对苯海拉明作为触发器预警过敏反应进行了修订,即原有设计是计算机扫描所有下达苯海拉明的医嘱,而Jha增加了更细致的限定,首先,去除7d内出现过同样剂量苯海拉明医嘱的病例,其次,去除那些同一时间给予过紫杉醇的病例(因为Jha团队所属医院在注射紫杉醇前通常会先给予一些苯海拉明,而这时的苯海拉明显然对提示ADR没有帮助)。经过这些修改,有效地减少了假阳性信号,发现ADR的阳性率上升了44%。最初触发器系统仅用于住院患者的ADR监测,之后逐步扩大到门诊患者和因ADR入院的患者。触发器自动监测系统也从以前的“通科系统”(即不区分患者疾病类型)逐步细化到“专科系统”,如专门为外科、儿科开发的触发器系统,并且在儿科还出现了结合重症监护病房特点专门设计的触发器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