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肿瘤药安全配制及处理
(一)抗肿瘤药对工作人员身体的伤害
目前,全球已有近百种抗肿瘤药物上市。抗肿瘤药物,尤其是细胞毒类药物,具有独特的毒理作用。它作用于DNA结构,影响核酸合成;作用于核酸转录,影响微管蛋白合成而导致细胞死亡。现有的抗肿瘤药中的绝大多数在抑制生长或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对机体内继续繁殖的正常细胞有毒害作用。由于这些抗肿瘤药物不能区分健康的和不健康的细胞,在药品的配制和使用过程中出现药物泄露和污染会对接触抗肿瘤药物工作人员产生职业性损伤。20世纪70年代已有了接触危险药物可能影响人体健康的研究报道。随着研究的深入,配制和使用抗肿瘤药过程中对相关医务人员的职业性损伤,越来越引起从业人员的关注。
抗肿瘤药可经皮肤、黏膜接触吸收、呼吸道吸入、消化道摄入等途径进入人体,对人体产生危害。在准备、用药、废弃物处置、传递、清除飞溅或溢出液滴和处理排泄物时,都可发生接触药物事件。虽然在日常配制药液或给药操作时沾染的剂量很小,但是频繁接触会因其蓄积作用而产生毒性反应,如造血系统、消化道上皮细胞等组织器官不同程度的损伤,常表现为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口腔溃疡、脱发等,同时还会产生远期毒性反应如致癌、致畸、致突变等。国内外已有无数例证证实暴露于抗肿瘤药物的潜在危害与不良后果的关系。
Hirst从肿瘤科护士的尿液中检测出抗肿瘤药环磷酰胺,顺铂及其代谢产物,并且验证了抗肿瘤药可以经皮肤和呼吸道吸收进入人体。荷兰和挪威研究者发现抗肿瘤药可使接触抗肿瘤药护士的淋巴细胞染色体突变,姊妹染色体交换频率增大,DNA断裂增多。Hamminki等人发现职业暴露于抗肿瘤药对生殖也会产生影响。Selevan等发现抗肿瘤药暴露与自发流产间存在关系。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于2000年对从业护士进行回顾性群组研究,发现长期接触抗肿瘤药的工作人员外周血细胞改变,表明专业人员接触抗肿瘤药具有潜在危害性。
目前,我国抗肿瘤药在临床广泛应用,但却没有完善的防护制度出台,护理人员自身防护也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因此,当务之急是要提高医务人员的防护意识、制订严格的防护措施及管理制度,装备安全有效的防护设施,做好接触抗肿瘤药人员的安全防护工作,尽量避免药品配制及使用过程中对工作人员的伤害。
(二)药品配制区域及个人防护措施
2002年1月22日卫生部印发的《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时规定》第6章第28条中规定,“医疗机构要根据临床需要逐步建立全肠道外营养和肿瘤化疗药物等静脉液体配制中心(室)实行集中配制和供应”。
但是,由于历史和经济原因,在过去一段较长时间,肿瘤科室或肿瘤医院在医院或卫生系统都属于小科、专科,而其所需配制的医疗设备又相当昂贵,因此,原本要求较高的肿瘤治疗工作环境,往往只能等同于其他科室甚至更差。分散式管理扩大了抗肿瘤药物的接触人群和空间,从而增加了肿瘤化疗病房的职业暴露的危险性。
抗肿瘤药物等细胞毒药物采取集中配制,把原先开放环境转入洁净安全的环境中,在相对负压的条件下,大大减少了对医务人员的毒害。医院中应设立专门的抗肿瘤药物静脉配制中心(PIVA),这是防止发生药物暴露损害的有效措施,若无条件设立静脉配制中心,应采用生物安全柜进行药品配制。由经过培训的专业人员在防护设备齐全的化疗备药操作室负责所有抗肿瘤药物的配制及供应,未经授权的人员不得进入配制区。采用集中式管理,这样才能实施比较有效而经济的防护措施,并有利于废气物的集中处理,以使污染缩小到最小范围,有利于职业安全和环境保护。
抗肿瘤药品配制应在生物安全柜中进行(具体操作见第三节),它特有的负压操作环境,可有效防止有毒气体的溢出及再循环过程,使用操作柜配制抗肿瘤药物,可以防止含有药物微粒的气溶胶或气雾对操作者的危害,使之达到安全处理抗肿瘤药物的防护要求,以减少操作人员被动吸收药物的机会,保护备药环境无微粒物质,防止药物被污染,也保护维修人员在常规检查、更换附件或修理污染滤器时的安全。
配制抗肿瘤药的工作人员还应注意个人防护,工作人员应佩戴适宜的保护器材,穿一次性防护服、戴聚乙烯或乳胶双层手套、帽子、护目镜、高效过滤呼吸器等,以减少呼吸道吸入及皮肤接触。隔离衣应具有低穿透性、开口向后、长袖紧袖口;眼罩应具备防化功能。研究证明戴手套是预防抗肿瘤药物皮肤暴露的最有效手段,值得注意的是手套的厚度比质地更为重要,应使用无粉、厚、长的乳胶手套,长度能覆盖住隔离衣袖口为宜。手套每隔30min更换1次,戴手套前及脱手套之后应认真洗手。
另外所有装有细胞毒药物的容器都必须贴有具有警告性质的陈述性文字的标签,容器的外表面应当用织物擦过以除去可能的污染,容器的内表面必须用乙醇擦过,容器最好使用适当的封口。
还应注意对于妊娠、哺乳的妇女或计划妊娠、生育的工作人员(包括男性),应即刻调离接触抗肿瘤药的岗位。
(三)抗肿瘤药给药注意事项
给药过程中,注意药液的渗漏。在输液过程中,输液管下应垫一张带塑料衬底的吸收垫。用过的注射器不可砸碎,针头不可折断,应放入防刺破的容器内,与其他污染废物一起以待专门处理。在离开患者病房之前,防护器材应脱卸完整并妥当处理,在为患者施药的护理区域应准备有处理液滴的处理包和紧急处理皮肤及眼睛污染的器材。
(四)药物储存及运输
细胞毒药物在储存时,不同于其他药物的储存,需要遵守以下4点原则。
1.细胞毒药物必须储存于单独区域,并设有特殊标志,且容易被相关人员辨认。
2.安全储存的容量设计应以将破裂的可能性降低到最低程度。
3.储存人员必须受到关于细胞毒药物危险性、正确控制及出力破裂、溅出程序的指导。
4.要认真做好抗肿瘤药物由药库运输到病区时的防护工作。抗肿瘤药物应由专人运输,运输车有警告标识,运输人员应掌握事故发生后的处理方法。性质不稳定或特殊储藏条件的药品,应尽快送往病房,或采取避光、冷藏等相应的措施,以保证输液的质量。
(五)废物处理
生物安全柜排出的废气经“水化”处理后排入污水管至医院污水处理中心。配制废弃物(如空安瓿、针筒等)由配制人员及时放入生物安全柜操作台面半封闭的容器内,按规定分类收集,入专用袋内集中封闭处理,收集容器应坚固、防漏和带盖,有明确标识。由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废弃物回收公司及时回收处理,配制废弃物不允许离开生物安全柜操作台面,以免药物粉尘污染室内。
接受抗肿瘤药治疗的患者,其尿液、呕吐物及其他体液也将作为致突变物质应被谨慎处理,工作人员应按规定穿戴防护服、乳胶手套,对48h内接受细胞毒药物治疗的患者大小便、呕吐物、血液污染物、分泌物或其他感染性污染物进行处理。患者在48h内更换的衣物、床单均应置于有特殊标记的专用洗衣袋中,再套入有醒目标签的不渗漏的袋子中,被污染物须经特殊处理后再送入洗涤房进行常规洗涤。患者使用后的便池或水池也要反复多次冲洗。
在抗肿瘤药的配制过程中,所有物品均应小心轻放,有序处理,尽量避免溅洒或溢出的发生。但这样并不能绝对避免意外的发生,当抗肿瘤药溅洒时,应由专门人员穿戴好防护服、双层手套、眼罩并戴好呼吸器。用吸收力强的麻料或拖布清除溢出物,被污染区域用强碱清洗,被溅出物污染的物料和废弃物应按上述提到的废弃物品处理方法处理。
(六)危险品暴露后的紧急处理
发生急性危险药物暴露后的紧急处理:如不慎将药液溅到皮肤上,应立即用肥皂(不是杀菌清洁剂)和大量水冲洗;若眼睛接触溢出物后,应用大量清水或0.9%氯化钠溶液反复冲洗5min以上,然后接受医生的处理。记录接触情况,必要时按抗肿瘤药外漏处理。
(七)自我保健
加强专业人员的职业安全教育,提高自我防护意识,制订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及合理的防护措施,使专业人员全面掌握并规范化疗防护操作程序。对接触化疗的医务人员建立健康档案,定期体检并做好记录,以监测其健康状况。若工作人员涉及一次明显的药物渗漏或溢出事件,应立即再次接受体检。在孕期和哺乳期的人员要脱离接触抗肿瘤药的环境。另外还要制订合理的工作时间,工人的工作时间每天不应过长,同时实行轮岗制度。还应配备独立的卫浴间,确保工作人员每次配制结束后可进行淋浴,尽可能减少抗肿瘤药在身体表面的残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