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泌尿系统
有研究认为,急性肾衰竭中5%~20%为药物或化学品引起。引起肾损害的西药有磺胺类、四环素类、万古霉素、林可霉素、青霉素类、多黏菌素类、氨基糖苷类、多肽类、甲硝唑、非甾体抗炎药、环孢素、青霉胺、金制剂、对氨基水杨酸钠(大剂量静脉滴注)、去甲肾上腺素、甲氧明、去氧肾上腺素、环磷酰胺等;中药主要有山慈菇、土贝母、全蝎、蜈蚣、苍耳子、川楝子、牵牛子、千年健、胖大海、番泻叶、大青叶、泽泻、冬虫夏草、斑蝥、轻粉、铅丹、铅粉、朱砂;中成药有安宫牛黄丸、云南白药、中华跌打丸、牛黄解毒丸、壮骨关节丸等。常见的药品不良反应如下。
(一)血尿
【判断依据】
1.肉眼血尿,尿液颜色发红,呈洗肉水色或棕黄色。
2.镜下血尿,尿色清亮,尿常规检查隐血阳性,可见红细胞。
3.无痛性尿血,排完尿液后尿道口滴血。
【治疗】
1.一旦发生血尿,应根据病情及肾脏受损程度,采取减量、停药或更换药物等措施。
2.积极进行病因治疗。环磷酰胺及异环磷酰胺所致的患者除应用美司钠,还可应用水化治疗,碱化尿液,纠正电解质失衡,保护肾功能。
3.对症治疗,补充血容量。可应用止血药,如六氨基己酸5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100ml静脉滴注。出血严重者可输血。症状较轻者可口服云南白药常规剂量治疗。
4.预防感染,可选用三金片口服。
5.药物过敏引起的血尿可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常规剂量治疗。
(二)急性肾衰竭
【判断依据】
1.有药物过敏或药物中毒病史。
2.头晕乏力,腹胀,食欲缺乏,下肢水肿,血压升高。
3.少尿或无尿,每小时尿量≤17ml,或24h尿量<400ml者。
4.尿比重固定在1.010左右。尿常规检查异常。
5.肾功能异常,如尿素氮上升>14.3mmol/(L·d),肌酐>177μmol/(L·d),血清钾上升>1~3mmol/(L·d)。血尿素氮/血肌酐≤10。血浆HCO-3下降2~5mmol/(L·d)。
【治疗】
1.停用肾毒性药物。
2.早期给予小剂量、短疗程肾上腺皮质激素口服。对于慢性型和轻症患者可口服泼尼松龙20~40mg/d;重症可先用冲击疗法,0.4~1g/d,连用3d后改口服治疗。
3.对症治疗。积极纠正水、电解质与酸碱失衡,控制氮质血症,防治感染、出血、高血压及心力衰竭。宜及早应用血管扩张药与利尿药。常选用莨菪类药物及酚妥拉明等。呋塞米及甘露醇对于早期少尿型急性肾衰竭者有一定疗效。抗凝疗法可以选用肝素、链激酶及抗血小板聚集药物。
4.血液净化,规律进行血液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