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品调配、发放工作

四、药品调配、发放工作

药品的调配、发放工作对于药房工作来说是药品流通的最后一步,体现在窗口发药和摆药发药这两项工作之中。药师必须确保调配、发放出的药品准确无误,才能避免因药品调剂错误而导致用药事故。药品调配过程具体如下。

1.在药品调配过程中药学人员因药品相似造成调配错误。

(1)药品相同规格不同:某些由同一厂家生产,但规格不同的品种,厂家有时会将包装设计的较为相似,容易造成调剂错误。如盐酸托烷司琼注射液(鲁罗欣)有2mg和5mg两种规格;注射用醋酸卡泊芬净(默沙东)有50mg和70mg等。

(2)不同药品外包装相似:同一厂家生产的药品包装相似,如勃林格殷格翰生产的吸入用异丙托溴铵溶液(爱全乐)和吸入用复方异丙托溴铵溶液(可必特);浙江海正生产的注射用丝裂霉素、注射用硫酸长春新碱、注射用放线菌素D和注射用盐酸柔红霉素等。

(3)同种品种生产厂家不一样:如通用名均为奥沙利泊注射液的艾恒(江苏恒瑞医药)和乐沙定(安万特-赛诺菲);通用名均为盐酸吉西他滨的健择注射液(礼来)和泽菲注射液(江苏豪森药业);通用名同为盐酸表柔比星的法玛新(辉瑞制药)和艾达生(浙江海正药业)等。

(4)药品名称相近:如盐酸万古霉素和盐酸去甲万古霉素;盐酸异丙嗪和盐酸氯丙嗪等。

要避免在这些问题上出现差错,一方面应注重培养药学人员严谨的工作态度,定期组织药品信息学习,提高药学人员的药品识别能力;另一方面药房管理人员在药品的摆放设置上要多下工夫,药品的摆放位置应相对固定,先将药品合理分类,再将各类药品所在位置进行定位,同时给予统一编码,通过计算机库存管理系统在药品信息中加入货位号,并设置由HIS系统中打印出的摆药清单上注明货位,且清单上药品按货位顺序排列。这样,调剂人员便可按顺序快捷准确地调配好药品,大大提高工作效率,有效降低差错率。

2.工作量过于集中容易造成调剂人员精力不足,注意力疲劳,出现调剂差错,增加差错发生率。

住院药房通常上午工作比较繁忙,尤其是窗口调剂人员常常超负荷工作,面对这种情况药房可以考虑建立弹性工作制,在窗口出现高峰期时多增加1名药师,或者将主班药师换下岗来休息一会,缓解一下紧张的工作气氛。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创造和谐的工作气氛对减少差错有着一定的帮助。

3.口服药摆药过程中,药品污染问题较为突出。

大多数医院住院药房承担着住院部各病区患者的口服药品摆药工作,药师对照打印出来的患者口服用药医嘱单据按顿次进行摆药,用药勺将药品分装到小药杯内。通常1名药师要摆多个病区的药品,因此为了提高摆药速度,确保患者能够按时服药,药房一般都提前将所用药品从原包装内剥离出来,装入盛药的透明或棕色的防潮磨口玻璃瓶中。但药品在离开原包装后,污染问题也随之而来。

(1)药师在剥拆药品包装以及摆药时,难免会出现药品掉在工作台或地面上的情况,而多数药房的环境洁净程度要求相对并不是特别高,药品就很易产生污染。如果是价格较为便宜的药品(如呋塞米片,1片才4分钱),药师可以向上级申请报损,但如果是价格昂贵的药品(如伏立康唑片,1片就高达400多元),这样的情况药师通常因担心追究责任并不会选择报损,更不敢轻易扔掉,而是继续放入药瓶或药杯中供患者使用。

(2)有些患者根据病情需要口服非整数片的药品,如地高辛、酒石酸美托洛尔片等。而分掰药片时有的药师用切割药片的小刀凭感觉目测处置,也有的药师习惯于直接用手直接掰开,如果药师的手部没有消毒或手心出汗,在分片过程中自然会对药品造成不同程度的污染。

(3)药品尽管存放在带盖的防潮磨口玻璃瓶中,但其与空气并不是完全隔离的,空气中的氧气及其他污染会对药品质量产生一定的影响。此外,药品放至药杯后,要经过护士核对、病区发药等多个环节,由于药房工作量大,一般都是提前摆药,长时间放置容易影响药物的质量,有特殊储存要求的药品也无法做到避光、密封、冷藏等要求。

(4)药房使用的有些药杯不是一次性药杯,下次使用前一般并不经过消毒处理,对药品也存在造成污染的可能性。

对于污染问题,根据卫生部对医院药房卫生学标准的规定,按照药房的不同功能,应划分不同等级的净化区域,实行分区管理,按功能设置洁净级别区,如静脉药物配置中心应达到万级和局部百级的净化水平,片剂摆药室、分装室和调剂室应达到十万级,储药区达到一般干净、整洁的水平。医院应根据自身条件建立适度洁净化的片剂摆药室,尽可能减少各种污染。同时要求调剂人员要注意个人卫生,严禁调剂人员和护士的手部皮肤直接接触药品。铝箔包装药片或胶囊可以不脱去内包装,用剪刀分剪后由护士在临用前发给患者,并交代患者自行剥开服用。

同一规格磨口玻璃瓶的使用在外观上比较整齐、摆药时手感好、易操作,但仍存在药品批号、生产厂家、有效期等难以管理的缺点,建议有些瓶装药品可以继续使用原包装瓶盛放药品,这样既有利于辨认药品名称,又有利于有效期、避光等药品的质量管理。

此外,药房还应加强与临床医师、护士之间的沟通,尽量减少摆药、核对、患者服药整个过程中的时间差,缩短药品的暴露时间,保证药品质量。

4.口服药品脱离原包装,有效期很难确认,存在药物过期却无法得知的隐患,患者服药前很难确定药品是否在效期内。药师应在玻璃瓶中药品用完后再加入新的药品,同时在瓶子上贴签并注明有效期(可用铅笔填写,便于修改),人力允许的条件下还可以建立加药登记本,每次新加的药品都做好数量、批号和有效期登记。

5.部分口服药品外观上都很相似,同形、同色、同大小,尤其是一些简单的白片,相似度很高,难以辨认。药师、护士如果对药品形状不够了解,就只能从数量上进行核对确认,一旦遇到病区修改医嘱,某一种或某几种药品停药时,药学人员很难从中挑选出停用药品,如果取错,会导致患者服下本来不应服用的药品。

随着科技发展,国内一些大型医院引进了自动化摆药机,机器摆药代替了传统的手工摆药。尤其是全自动片剂摆药机的使用,较手工摆药有很多可取之处:①减少了落后的手工劳作,优化了药房人员配置;②减少人为原因造成的差错;③摆药机分装出来的药品置于密封的包装袋,减少污染;④药袋上有详细的患者信息、服药时间、药品名称、数量等内容(彩图8-3),方便药品核对工作。这对于提高患者的用药安全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也存在一些安全隐患如下。

(1)药品有效期不易掌握。为了不影响摆药机正常工作,通常药师都不会在等到药盒中的药品用光后再加入,而是在剩数不多时进行补充,这样药盒内就可能存在多个不同有效期的药品,导致药师无法明确药品真正的有效期。这就要求药师对药品每天使用量有一个较为准确的了解,保证在加药前要做到药盒内药品数量尽量少。此外,加药时应减少药盒的晃动,使旧药保持在新加入药品的下面,出药时先出旧药。在药盒上还要注明新加入药品的有效期(彩图8-4)。

(2)遇到患者需服用非整数片(如1/2片、1/4片时),药师需根据摆药机DTA(detachable tablet adapter)打印出的加药信息通过摆药机DTA口对应加入药物(彩图8-5),使摆药机自动加入到相匹配的药袋中。不同号码的DTA口对应着不同的药袋,因此要求通过DTA加药时一定要严格按照DTA打印信息中显示的号码加入(彩图8-6),如果加入号码错误,药品加入到别的药袋中,一方面对复核工作产生一定影响,更重要的是如果复核疏忽没有检查出,患者服用原本不该自己服用的药物。

(3)药师核对任务更加重大。使用摆药机后,成品核对的工作从护士转到了药师的责任范围内,药师核对完的药物配送至临床后已经可以用于患者,所以,药师的责任较以前更为重大,这也就要求我们药师必须更加熟悉口服药物,以避免核对过程中疏忽造成用药事故,包括熟悉药品的颜色、大小、形状甚至是药品上印有的字样。

此外,摆药机昂贵的价格、高额的包材成本,也限制了自动化摆药在全国各级医院的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