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神经精神系统

六、神经精神系统

引起神经系统损害的西药有大剂量青霉素、呋喃西林、呋喃唑酮、呋喃妥因、异烟肼、链霉素、卡那霉素、甲硝唑、甲巯咪唑、吲哚美辛、长春新碱、氯丙嗪、氟奋乃静、氟哌啶醇、五氟利多、利血平、碳酸锂、巴比妥类、水合氯醛、大剂量溴剂、丁卡因、甲氨蝶呤、甲丙氨酯、苯妥英钠、丙米嗪、氟尿嘧啶、氯霉素、乙胺丁醇等。常见的药品不良反应如下。

(一)头痛

【判断依据】

1.表现为一侧、双侧或全头部的搏动性痛或胀痛,一般不超过24h,个别可长达数日。

2.发作时常伴有面色苍白或潮红,出虚汗,恶心、呕吐、失眠。

3.血压正常,也可升高或降低。

4.脑阻抗血流图,疼痛前呈低血容量型,疼痛时呈高血容量型。

5.部分患者可有脑电图异常。

【治疗】

1.立即停药。多数患者停药后头痛可自行缓解。

2.对红霉素、吉他霉素及吲哚美辛引起的药源性头痛,可选用地西泮口服或肌内注射治疗。对头孢菌素类和甲硝唑引起的严重“戒酒硫样”反应,则应禁用地西泮。

3.其他对症治疗方法。①维持血压,抗休克;②吸氧;③必要时大剂量使用维生素C;④应用抗组胺药物和L-半胱氨酸;⑤DL-同型半胱氨酸及青霉胺等治疗;⑥同时注意测定血钾水平,并在过低时及时予以补充。

4.对镇痛药导致的头痛边采用头痛预防药(钙通道阻滞药、β受体阻断药、抗抑郁药、抗癫药等),边缓慢减少镇痛药用量,逐渐撤药。

(二)末梢神经炎

【判断依据】

1.发病可急可缓,多表现为肢体末端对称性套式感觉障碍。

2.腱反射多数减弱,少数可亢进。

3.可以有不同程度的运动、感觉或自主神经功能损害。

4.肌电图可见下运动神经元损害征及运动、感觉传导速度变慢和(或)末端潜伏期延长。

【治疗】

1.停用可疑药物。

2.给予多种维生素,尤其是B族维生素治疗。

3.给予神经营养药治疗。

4.进行康复理疗及针灸按摩等中医治疗。

(三)药物性脑病

【判断依据】

1.使用了高浓度易透过血-脑屏障的药物或突然停药(激素、成瘾药物)出现戒断症状。

2.意识不清,反射消失,昏迷。

3.四肢抽搐,肌张力增高,全身强直呈癫样发作。

4.有颅内压增高的客观体征,如视盘水肿、视网膜出血、脑膜刺激征及阳性病理反射征。

5.无局灶性体征,各种实验室检查(如头颅超声检查、脑室造影、脑电图及CT等)均不能发现脑部局灶性病变。

【治疗】

1.立即停止使用并迅速消除相关药物,尽快减少体内中毒药物含量。

2.洗胃。对服药时间短、服药量不多、中毒症状较轻、意识尚清能合作的患者,可施行催吐法洗胃。

3.血液透析、血液灌流,并可使用活性炭棒以彻底吸附清除血中游离中毒药物及毒性代谢产物,达到明显降低体内中毒药物含量的目的。

4.促进药物排泄,输液使用利尿药可以尽快降低血药浓度,对已进入肠道部分的药物可考虑给予导泻的方法促进药物排出。

5.应用解毒药或拮抗药。对于有特殊解毒药的药物应尽快合理的使用解毒药,如阿片类药物中毒,可使用阿片受体阻断药纳洛酮,此外纳洛酮在镇静催眠药物、抗精神病药等中毒情况下也有较好疗效。低血糖昏迷者应给予葡萄糖静脉注射。

6.维持生命体征和内环境稳定,妥善处理并发症。昏迷患者应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开辟人工通气。血容量不足者应快速合理补液。心功能不全者根据病情给予适当的强心药和减轻心脏负荷处理。有脑水肿、颅内压增高者,可给予甘露醇等脱水处理。注意纠正水、电解质紊乱。

7.良好的护理和支持治疗。

(四)精神异常

患者用药后出现行为反常现象,既往无精神疾病史。与用药有明确时间关系。

【判断依据】

1.异常兴奋,多语多动,烦躁不安或哭笑无常。

2.幻视幻听,恐惧多疑,过分地惊跳表现。

3.失神不语,表情淡漠,反应迟钝,精神委靡。

4.拒食拒饮,或暴饮暴食,失眠,易惊醒。

5.拒绝交谈,行为反常,答非所问,焦虑不安。

【治疗】

1.停用可疑药物。

2.对症治疗,可根据病情选择用药,给予奋乃静、氯丙嗪、异丙嗪、地西泮、抗焦虑或抗抑郁药物常规剂量治疗。

3.必要时可行人工冬眠或抗癫治疗。

4.必要的心理疏导和护理看护,防止自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