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安全隐患监测
药品安全性问题并非都是由药物本身引起,在药品调剂过程中由于标识不清楚、流程设计不合理、人员安排不科学等原因均可能造成用药安全隐患。比如,现有的药品中有很多药品在读音、字形相近,也有些药品包装的大小、质地、颜色相似,这些药品在工作繁忙时容易发生调剂差错。这些相似的药品应当使用醒目的标识以提醒调剂人员注意,容易混淆的药品应当存放到不同的位置或由不同的人员负责调剂。又如,某些医疗机构将不同科室开具的处方分窗口调剂,如果患者同时在几个科室就诊,并且不同的医生开具的同样的药品就可能造成患者重复用药。再如,某些医疗机构急诊药房值班实行“连班”制度,当班人员在正常工作时间在门诊窗口从事调剂工作,下班后又马上转到急诊窗口调剂,容易因工作时间过长引起疲劳或注意力不集中,进而发生调剂差错。特别是很多医疗机构的急诊药房是单人值班,一旦出现调剂错误就难以挽回。
药品调剂的各个环节都可能存在安全隐患,这些隐患无法完全杜绝,但可以采取积极的措施减少发生差错的概率。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包括:①不要轻易地更改调剂工作流程。如因工作模式变化等原因需要对工作流程进行较大的修改时,事先要经过充分的论证,并通过小范围试运行的检验后再正式推广使用。②制订关键岗位的作业指导书。对一些关键岗位(如窗口发药、后台调剂、输液配制等)应制订作业指导书,要求工作人员严格按作业指导书的要求规范操作,避免工作人员因资历、经验不足而增加出错的概率。③实行差错报告制度。在实际工作中,那些造成了实际后果的差错(如给患者发错药品)多数会通过患者或调剂人员报告给科室管理人员,而那些没有造成实际后果的调剂差错(如后台调配了错误的药品但被前台发药人员发现并纠正)往往没有及时地反馈或报告。药房对差错的处理也经常以安抚患者、批评出错的工作人员为重点,而对分析差错原因、提出改进措施有所忽视。实际上,不论是哪种类型的差错往往都是潜在安全隐患的反应。实行差错报告制度,可以有效地避免其他人再犯相同的错误。④持续改进。发现隐患、分析原因、制订对策或修改流程,这是一个不断重复的持续过程,医疗机构制订的各项规章制度、工作流程都应当本着持续改进的原则,在实际工作中不断丰富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