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体方面的因素
1.种族 已经发现白色人种与有色人种之间对药物的感受有相当大的差别,一些药物的不良反应在不同种族、民族的用药者身上的发生情况也存在差异。如抗结核药物吡嗪酰胺,在非洲黑种人中引起肝脏损害的发生率为3.6%,而在黄种人中可达27.3%。同样是红细胞膜内缺乏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非洲人、美洲黑种人中多是缺乏G-6-PDA,在服用伯氨喹等药物出现溶血性贫血时,红细胞的损害不太严重;而地中海地区、高加索人中主要是缺乏G-6-PDB,在上述情况下红细胞的损害就比较严重。
2.性别 有人调查了1160例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发现男性的发生率为7.3%(50/682),女性为14.2%(68/478);又有人报道,氯霉素引起的再生障碍性贫血,女性约为男性的2倍;但是有人调查发生药物性皮炎的情况,男性患者则多于女性,其比例为3∶2。另外,女性在月经期、妊娠期、哺乳期服用药物,在药物不良反应方面还会有些特殊情况需要注意。
3.年龄 婴幼儿的脏器功能发育不健全,对药物作用的敏感性高,药物容易通过血-脑屏障,所以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高,而且其临床表现可与成年人不同。有报道2岁以下的小儿即使在服用治疗剂量阿司匹林时,也会出现呼吸加快,体温升高及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甚至引起代谢性酸中毒,此时就不可因体温升高而继续服用阿司匹林,更不能随便增加剂量;老年人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脏器功能退化、药物代谢速度慢、血中血浆蛋白含量降低等情况,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一般较高。
4.血型 血型对药物不良反应的影响报道不是很多。已经发现少数妇女服用口服避孕药以后能引起静脉血栓,A型血的妇女中这种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比O型血的妇女高。
5.用药者的病理状态 病理状态能影响机体各种功能,因而也能影响药物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和发生率。同样的剂量,有的患者达不到治疗效果,而另外一些患者则出现中毒反应,如肾脏生理状态决定某些经肾脏排泄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程度,小儿或老年人因肾功能低下,使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更易产生不良反应,加重对肾功能的损害。如便秘患者,口服药物在消化道内停留的时间长,吸收量多,容易引起不良反应。
6.肝脏疾病对药物不良反应的影响 许多药物进入人体后,主要经过肝脏进行代谢转化,由于长期的肝脏疾病可引起肝脏的蛋白合成作用减弱,使血中血浆蛋白含量减少,血浆蛋白与药物的结合力降低则可引起游离药物的血药浓度升高,易引起药物不良反应。而有些肝病患者的胆汁排泄功能也受到损害,使这些药物经胆汁的排泄减少,血液浓度增加,引起不良反应。例如地高辛7d内可经胆汁排泄30%,但肝病患者可降至8%。
7.肾脏疾病对药物不良反应的影响 肾脏不仅是药物及其代谢产物的重要排泄器官,也是人体内仅次于肝脏的药物代谢器官。在肾脏疾病或肾功能不良时,这些药物的代谢转化会受到影响。由于患者血中大量的蛋白质可因蛋白尿而丢失,使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减少,游离型药物含量增加,药物血药浓度可维持较高水平,从而引起一些不良反应。在肾脏疾病时,常伴有机体脂肪的丢失,使药物进入人体后脂肪库中的储存也减少,容易增加药物的血药浓度。
8.饮食、饮酒与茶对药物不良反应的影响 饮食的不平衡可影响药物的作用,如富含脂肪的食物能增加机体对脂溶性药物的吸收,在较短时间里达到较高的血药浓度。长时间的低蛋白饮食或营养不良,可使肝细胞微粒体酶活性下降,药物代谢速度减慢,容易引起不良反应。酒本身是许多药物代谢酶的诱导剂,使药酶活性降低,产生酶抑作用,导致药物作用增强而产生不良反应。另一方面,少量的饮酒可以使消化道血管扩张、增加药物的吸收,从而引起一些不良反应。长期饮酒也可以引起肝功能的损害,使许多药物的不良反应增加。
9.个体差异 由于人与人之间在遗传、新陈代谢、酶系统及生活习惯、烟酒嗜好等方面存在差异,在药物不良反应方面也存在着个体差异。一般来讲,不同个体对同一剂量的相同药物有不同的反应,这是正常的“生物学差异”。有人给300名男子服用水杨酸钠,观察不良反应的出现与用药剂量的关系,约2/3的人在总量达6.5~13.0g时出现不良反应,少数人在3.25g时就出现,有的人在总量达30.0g时才出现。有时,个体差异也影响到药物作用的性质,如巴比妥类药物在一般催眠剂量时,对大多数人可产生催眠作用,但对个别人不但不催眠甚至引起焦躁不安,甚至不能入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