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临床表现
从总体上来说,药品的不良反应可能涉及人体的各个系统、器官、组织,其临床表现与常见病、多发病的表现很相似,主要有以下几种。
1.副作用(side effect) 是指药物本身具有的作用,是在正常用法、用量下,伴随着治疗作用而出现的其他不期望的有害作用。产生副作用的原因是因为一种药物往往利用其一两种作用,而其他的作用就会成为副作用。药物的副作用不是绝对的。如对于手术后的患者,为了减少呼吸道的分泌物,服用阿托品后,抑制了腺体的分泌,同时也出现了胃肠道平滑肌松弛、腹部胀气等副作用。但是随着治疗目的的不同,副作用也可以转为治疗作用,如沙利度胺、阿托品、苯海拉明等。
2.毒性作用(toxic effect) 是指用药剂量过大或时间过长,有时用药量不大,但是患者存在着某些遗传缺陷,或患有其他疾病及对此种药物的敏感性较高,而出现的一些症状。如长期大量服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等)所引起的听神经损伤,也称药物中毒性聋,就是药物毒性作用的结果。
3.变态反应(allergic reaction) 是致敏患者对某种药物的特殊反应。药物或药物在体内的代谢产物作为抗原与机体特异抗体反应或激发致敏淋巴细胞而造成组织损伤或生理功能紊乱。该反应仅发生在少数病人身上,和已知药物作用的性质无关,和剂量无线性关系,且反应性质各不相同,不易预知,一般不发生于首次用药。
4.继发反应(secondary reaction) 继发反应不是药物本身的效应,而是药物主要作用的间接结果。如广谱抗生素长期应用可改变正常肠道菌群的关系,使肠道菌群失调导致二重感染;利尿药噻嗪类引起的低血钾可以使患者对强心药地高辛不耐受;青霉素类引起的赫氏反应也属于继发反应。
5.后效应(after effect) 指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最低有效浓度以下,生物效应仍存在。如抗生素后效应,就是指细菌与抗生素短暂接触,当药物浓度下降,低于最低抑菌浓度(MIC)或消除后,细菌的生长仍受到持续抑制的效应。
6.特异质反应(idiosyncratic reaction) 又称特异性遗传素质反应。是个体对有些药物的异常敏感性,该反应和遗传有关,与药理作用无关,大多是由于机体缺乏某种酶,使药物在体内代谢受阻所致。如阿司匹林引起的荨麻疹、哮喘;青霉素引起的过敏性休克等。
7.其他 药品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还有致癌、致突变和致畸作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