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写说明

编写说明

中药毒理学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产生毒性反应时中药与机体相互作用及其规律的科学,旨在提供预防及救治中药中毒的科学依据。为适应新时期学科建设、响应教学一线师生的需求,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组织专家编写了《中药毒理学》。《中药毒理学》是介于毒理学和中药药理学之间的桥梁学科,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深化对中药毒理学的理解。因此,本书是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已出版“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十三五’规划教材”《中药药理学》(第3版)的延伸教材,是《中药药理学》知识拓展的有益补充,旨在促进中药毒理学的发展和提高学生对中药毒理学的认识、应用能力,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本教材的编写人员均为全国教学一线且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其编写内容在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中药药理学》(第3版)的基础上进行了拓展,力求以学生为中心,做到重点突出、成熟精炼,知识体系线条化、条理化,使学科体系有延续性,以便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提高教材的可读性、趣味性。

全书共分为总论、各论和附篇三部分。总论部分包括中药毒理学及其毒动学、毒效学基本概念、定义,影响中药毒性作用的因素、中药中毒原因及防治、毒性中药的管理。有助于读者深入了解中药毒理学的基本概念,包括毒性成分、毒性作用与机制、毒动学参数等。同时,本教材还重点讲解了影响中药毒性作用的因素,如用药剂量、使用方法、疾病状态等,以及中毒的原因及防治方法,旨在为中医药临床实践提供科学依据。对于中药的毒性作用,一方面需要了解其毒性成分及其作用机制,另一方面需要注意中药的使用方法和剂量,让读者更全面地了解中药的毒性特点和使用注意事项。

各论部分按照中药功效常用分类原则,分章介绍毒性中药的毒性成分、毒性作用与机制、毒代动力学、毒性作用的预防、中毒救治。其中关于药味分类,本教材从便于分述毒性中药的角度出发,参照中药学常用分类进行了细化,在《中药药理学》(第3版)的基础上增补了驱虫药、涌吐药、外用药。对于药材基原、功效,除特别注明外,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以下简称《中国药典》)(2020年版)为准,对于毒性成分我们还提供了化学结构式,给出了CAS(美国化学会化学文摘社)编号,并与SciFinder数据库进行了核校,有助于读者快速检索。本教材不仅仅限于《中国药典》(2020年版)所列的83种毒性中药,还在此基础上扩展至164种。对于缺乏毒动学数据者,则参考其药动学现有成果。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中药存在药效和毒性的双重属性,一些中药毒性成分亦为活性成分,使用不当会导致中毒,在此我们亦专门提出,使读者尤其是同学们对中药药效和毒性的双重属性有更直观的了解。对于药材的典籍出处,我们以现有中药学教材、《中华本草》为准。对于研究不成熟,缺少毒性成分、毒性作用与机制、毒动学乃至药动学等多项文献资料,以及药食两用毒性低者,本教材略写或不予收录。

附篇论述中药合用、中西药合用对毒性及疗效的改变,包含中药相互作用毒性增强或疗效降低、中药相互作用毒性减弱、中西药合用毒性增强、中西药合用毒性减弱四个部分。

此外,本教材将文中的专业术语缩略词进行了汇总,便于读者随时查阅。

尽管《中药药理学》教材的编写已有30多年的历史且经过多次修订,相对较为完善,但作为其姊妹篇《中药毒理学》的编写尚属首次,若有不足之处,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以便在后续的修订中得以完善。

《中药毒理学》编委会

2023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