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镜蛇《广西中药志》
本品为眼镜蛇科动物眼镜蛇Naja naja L.除去内脏的全体。
甘、咸,温;有毒。归肝、肾经。祛风通络止痛。用于风湿痹痛。
(一)毒性成分
眼镜蛇毒素中的眼镜蛇神经毒素,根据其氨基酸序列可将其分为两大类:长链神经毒素由65~72个氨基酸残基构成,含有5对二硫键;短链神经毒素由60~62个氨基酸残基构成,含有4对二硫键。心脏毒素是一种碱性多肽,其成分是由15~17种氨基酸、60个氨基酸链所组成,分子量约7 000 Da,具有广泛的毒性。此外眼镜蛇中的毒性成分还包括细胞毒素、磷脂酶A和透明质酸酶等。
(二)毒性作用与机制
1.毒性作用 首先表现为颈部肌群和眼肌麻痹、眼睑下垂、面部肌肉松弛、张口困难,继而向躯体发展,引起呼吸肌麻痹,导致呼吸困难,甚至死亡。此外尚可表现为头昏、嗜睡、恶心、头痛、听力障碍、大小便失禁、发热或寒战、抽搐、昏迷等。
急性毒性:小鼠iv、ip、im和sc眼镜蛇蛇毒的LD 50分别为0.691 mg/kg(0.634~0.742 mg/kg)、0.741 mg/kg(0.676~0.792 mg/kg)、0.803 mg/kg(0.754~0.856 mg/kg)和0.915 mg/kg(0.851~1.05 mg/kg)。中毒症状表现为呼吸困难、精神萎靡、眼球浑浊、眼角有分泌物、身体出现扭体抽搐等,均于2~9 h内死亡。
慢性毒性:以浓度5 mg/kg、剂量0.2 m L/kg于实验猪右后侧大腿肌内注射中华眼镜蛇毒,3 h后,注射部位伤口开始出现瘀青肿胀,随后肿胀部位不断扩大;6~12 h出现渗出液外渗,且伴有出血;24 h伤口出现糜烂性溃疡,且缓慢向四周扩散;3 d伤口部位皮肤向下凹陷,出现坏死;6 d出现伤口全部坏死溃烂;7 d坏死部分全部脱落。
2.毒理机制
神经系统:眼镜蛇毒素的神经毒素为突触后神经毒素(α-神经毒素),主要是通过与神经肌肉接头处N胆碱受体结合,抑制Ach与受体结合,从而阻断神经-肌肉的兴奋性,引起骨骼肌弛缓性麻痹,以头颈部为先,到胸部,最后到膈肌,反方向恢复。
血液及泌尿系统:细胞毒素可与细胞膜结合,形成孔道,打破了细胞内外离子的平衡,引起细胞水肿、气球样变,破裂而死亡;还能导致某些动物的RBC裂解,最终引起肢体组织溶解及血尿,严重者可导致肾小管损坏;还可作用于溶酶体、线粒体等靶位,激活凋亡信号通路导致细胞凋亡。
心血管系统:心脏毒素主要作用于心肌细胞,使心肌细胞结构受损,心脏泵血能力下降,出现循环衰竭、休克而死亡。
其他系统:眼镜蛇毒素中的磷脂酶A和透明质酸酶等,可破坏皮肤软组织及结缔组织、毛细血管壁的完整性,利于毒素扩散与吸收。
(三)毒代动力学
毒蛇咬伤后,毒素主要通过皮下组织及淋巴管回流迅速吸收,3~5 min即可进入血循环,30 min左右在血中即可达到峰值浓度。
(四)毒性作用的预防
病证禁忌 《广西药用动物》载:“血燥筋枯的人和孕妇忌用。”
(五)中毒救治
西医救治:中毒早期进行催吐、洗胃、导泻。服用活性炭20~30 g。输液及对症治疗。
中医救治:甘草60 g,绿豆30 g,水煎服。土茯苓30 g,半边莲9 g,野菊花15 g,白花蛇舌草30 g,白茅根15 g,甘草15 g,水煎2次,合并煎液,每3~4 h服1次,2次服完,连服3~4剂。七叶一枝花15 g,半边莲12 g,田基黄9 g,两面针10 g,水煎服。生大黄12 g(后下),玄明粉12 g(冲服),半边莲30 g,车前子10 g(布包),白芷9 g,夏枯草9 g,野菊花9 g,蒲公英9 g,大蓟、白茅根各15 g,蜈蚣3条,全蝎3只,水煎服,一般服药1剂,大便通畅后即减掉生大黄和玄明粉,继续服3~4剂。半边莲12 g,地丁草15 g,徐长卿9 g,蛇莓9 g,青木香6 g,水煎,早晚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