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遂《神农本草经》
本品为大戟科植物甘遂Euphorbia kansui T.N.Liou ex T.P.Wang的干燥块根。
苦,寒;有毒。归肺、肾、大肠经。泻水逐饮,消肿散结。用于水肿胀满,胸腹积水,痰饮积聚,气逆咳喘,二便不利,风痰癫痫,痈肿疮毒。
(一)毒性成分
萜类化合物为甘遂的主要毒性成分。采用加速溶剂萃取法分析甘遂化学成分,通过小鼠毒性试验,发现石油醚部位为甘遂毒性最大的部位,从其中分离到甘遂萜酯G、甘遂萜酯M、甘遂萜酯D等14个二萜类成分,7个为巨大戟二萜醇型,7个为假白榄酮型。
(二)毒性作用与机制
1.毒性作用 用药后30~120 min内发作,先为咽部充血、肿胀,继而腹痛、峻泻、恶心,剧烈频繁呕吐,水样便、里急后重。重者肠壁腐蚀,出现霍乱样米汤状便;头晕、头痛,心悸、血压下降、脱水,呼吸困难、脉搏细弱、体温下降、谵语、发绀,引发呼吸或循环衰竭而致死亡。大戟二萜醇类化合物有皮肤刺激性;甘遂注射液有强溶血性,但未观察到过敏反应。
急性毒性:小鼠ig甘遂生品的LD 50约为32 g/kg,醋制品的LD 50为103 g/kg,甘草制品的LD 50为160 g/kg。毒性作用类似巴豆酸和斑蝥素。家兔连续耳静脉注射甘遂注射液7 d后,心、肝、肾有一定中毒性组织病理学改变。
特殊毒性:生甘遂可促进肿瘤生长,醋制可明显减弱该作用;甘遂对胚胎增殖有毒性。
2.毒理机制 甘遂Kansuinine G、Kansuinine M、Kansuinine D等二萜类成分可强烈刺激肠黏膜,可引起炎症充血及蠕动,溶血及RBC凝集,麻痹呼吸、血管运动中枢。肝毒性机制可能是诱导肝脏细胞色素氧化酶表达,增加活性,进一步促进所含前致癌物质和前毒物转化成为致癌物和毒物,引起毒性作用。
图9-5 甘遂部分毒性成分
(1)大戟二烯醇(CAS NO.:514-47-6);(2)表大戟二烯醇(CAS NO.:514-46-5);(3)3-O-(2′E,4′Z 癸二烯酰基)-20-O-乙酰基巨大戟二萜醇(CAS NO.:158850-76-1)
(三)毒代动力学
目前尚无甘遂毒代动力学报道。其药代动力学为:采用加速溶剂法萃取甘遂成分,大鼠ig石油醚部位,Kansuinine G、Kansuinine M和Kansuinine D等成分均可在血浆中检出。
(四)毒性作用的预防
1.病证禁忌 孕妇禁用。
2.配伍禁忌
中药配伍:禁与甘草配伍,配伍甘草可使对心、肝、肾毒性作用增加。
中西药配伍:与垂体后叶素、利血平、胍乙啶、毛果芸香碱合用可增强消化道损害。
3.使用注意用法用量:甘遂中毒量为10~15 g,生品仅外用,内服宜醋制。入煎剂应小于4 g,入丸、散每次0.5~1 g。
(五)中毒救治
西医救治:温开水洗胃,然后导泻、高位灌肠。输液补水。在中毒后0.5~1 h给予10%氢氧化铝凝胶10~15 mL。强心及兴奋呼吸中枢。给氧、输血、人工呼吸、心脏按压等对症支持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