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代动力学研究实验设计

一、毒代动力学研究实验设计

(一)药物毒性效应的量化

毒性中药全身毒性效应的量化可为评估受试种属负荷剂量提供依据,并有助于明确种属间、剂量间和性别间的毒性相似性和差异性。中毒程度可用原形毒性成分或其特定代谢产物的血浆浓度或AUC表示,必要时还可通过测定组织浓度进行综合评价。

(二)采样时间点的调整

在毒代动力学研究中,采集体液的时间点应达到所需的频度,但不可太频繁以免干扰正常的研究,并引起动物过度的生理应激反应。时间点的确定应以早期毒性研究的动力学资料为基础,也可根据预实验或剂量-毒性效应研究数据。

(三)确定合适的中毒剂量

毒性研究中剂量的设置主要由受试种属的毒理学效应决定。

1.低剂量 即无毒性反应的剂量。任何毒性研究的动物最小中毒量在理论上应等同于或刚刚超过推荐患者(或已知的)的最高剂量,这种理想状态较难达到,低剂量通常依全身给药毒理学研究而定。

2.中等剂量 为能反映较低(或较高)中毒剂量的适当倍数(或分数),以体现剂量-毒性效应关系。

3.高剂量 在毒性研究中,高剂量通常由毒理学的需要而定。一般要有少数动物中毒死亡,或体重明显减轻。

4.中毒程度的评估 在中药毒性研究中,全身毒性效应必须通过适当数量的动物和剂量组进行测定,以能获得适用的毒代动力学资料,为风险评估提供依据。

5.毒性作用复杂因素探索 应考虑毒性成分与蛋白结合、组织摄取、受体性质和代谢途径上的种属差异等因素。

6.给药途径 对某一药品采用新的临床给药途径,例如,一种初期作为口服剂型开发的产品随后又作为静脉给药产品进行开发,进行毒代动力学研究时,必须确定改变临床给药途径是否会显著降低安全范围。

7.代谢产物的测定 中药毒代动力学的主要目的之一是了解毒性中药对受试种属产生毒理作用的剂量。但以下情况下,血浆或其他体液中代谢产物浓度的测定更为重要。

(1)当毒性成分为前体药物而已知其代谢产物是活性药物时。

(2)当毒性成分可被转化为一种或多种具有毒理活性的代谢产物,且这些产物可导致明显的组织器官中毒时。

(3)毒性成分在体内可被广泛生物转化时。

8.资料的统计评价 所获资料应进行平均值或中位数的计算及变异性的测定,在某些情况下,个体动物的资料可能比统计分析的成组资料更为重要。

9.分析方法 毒代动力学研究应结合毒性试验,毒性研究早期建立的分析方法应根据生物转化情况和种属差异选择分析药物和基质(生物体液或组织)。毒代动力学研究方法对被测毒性成分应是特异的,且应有足够的准确度和精密度,定量限应满足获得毒代动力学资料所预期测定的浓度范围。检测不同种属样本时,内源性物质可能会引起干扰,应说明分析毒性成分和检测基质的选择理由。如果毒性成分是消旋体或其他对映异构体的混合物,对所选的分析物应另加说明。非临床研究检测的毒性成分和基质理论上应与临床研究一致,如非临床和临床研究采用不同的分析方法,则应进行充分论证,以确保临床研究方法的合理性。

10.报告 包括对所获毒代动力学资料、毒性效应结果评价及应用毒代动力学资料对毒理学结果进行解释的综合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