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临床前毒代动力学评价内容

二、中药临床前毒代动力学评价内容

(一)安全药理学中毒代动力学评价研究

核心研究内容包括体内中枢神经、心血管和呼吸系统评价等。

(二)单剂量毒代动力学研究

单剂量研究通常用啮齿类动物进行试验。单剂量动力学研究结果既有助于确定剂量设置方案,又有助于预测给药期间中药毒性效应的速率和持续时间,为后期研究选择合适的剂量提供依据。

(三)重复剂量毒代动力学研究

重复剂量研究一般采用啮齿类和非啮齿类动物,且持续4周,从而为Ⅰ期临床研究提供参考。方案设计和种属选择应尽可能与毒效学和毒动学原则相符合。研究结果提供药物暴露、剂量比例、性别和种属差异及潜在的药物蓄积和抑制等信息,例如,在抗癌药的最初开发阶段,经常在啮齿类和非啮齿类动物体内进行多剂量毒代试验,旨在提供连续的全身暴露情况,特别是细胞生长抑制剂,希望得到一些毒代数据,如t max和AUC,这些将有助于后续研究的剂量选择。

(四)后续重复剂量毒代动力学研究

该研究是前述重复剂量毒性研究的后续,通常啮齿类动物可持续至6个月,而非啮齿类动物可持续至12个月。原型药及其代谢物均可分析。

(五)生殖毒代动力学研究

生殖毒性研究通常适用于怀孕大鼠,大鼠和兔胚胎、胎儿发育,围产期大鼠及产后大鼠发育的毒性研究。剂量的确定可参考非怀孕动物的资料,而中毒极限通常由母体毒性来确定。对母体毒性低的中药,在缺乏毒性资料而不能确定是否达到胚胎毒性或致畸剂量时,毒代动力学资料有助于确定在生殖过程不同阶段给药的中毒量。

(六)遗传毒代动力学研究

通常采用啮齿类动物微核子试验或染色体畸变试验。体内试验出现阴性结果时,毒代动力学可较好地描述所用种属的全身中毒情况或对特定组织的毒性效应。

(七)致癌毒代动力学研究

对于长期临床使用的中药需要用啮齿类动物进行其整个生命期的试验研究,可持续52周。剂量的选择通常确定为MTD。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血浆药物浓度的变异较大。从老龄大鼠测得的毒代动力学资料不能用于药物中毒量的评价。取样时间点有赖于可用的毒代动力学资料但也可从长至24 h的全程采样到限定时间点的采样。当受试动物和推荐人体均可达到的最高剂量获得致癌性试验结果,可作为试验的终点。

(八)组织分布毒代动力学研究

(1)在单剂量时出现或提示毒性成分或代谢产物在器官或组织蓄积时,其毒动学的t 1/2会显著超过正常情况下原成分药动学的t 1/2,而且毒性实验给药时间间隔两倍时,多剂量给药的组织分布研究更有必要性。

(2)毒代动力学研究中血浆毒性成分或代谢物的稳态浓度显著高于单剂量给药研究时所预测的浓度,应考虑进行多剂量的组织分布研究。

(3)单剂量组织分布实验和毒理实验中,关键性组织毒性成分分布对组织病理变化有关时,应考虑进行多剂量分布研究,以解释毒性作用或毒性靶器官和组织分布的关系。

(4)拟开发特异性靶向释放药物时,多剂量给药组织分布研究的实验设计应有针对性地选择一定的剂量和特定种属动物进行研究。应用已有毒代动力学资料设计给药时间和选择组织作为测定目标进行研究。一般给药不得少于1周,当血浆药物或代谢物浓度未达到稳态时给药期限应更长,一般也不应低于3周。对于t 1/2长的药物,不完全消除的药物或具有不可预见的毒性靶器官分布的药物,多剂量给药组织分布实验方案的设计和给药时间的确定应有区别地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