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砂《神农本草经》
本品为硫化物类辰砂族矿物辰砂,主含硫化汞(HgS)。
甘,微寒;有毒。归心经。清心镇惊,安神,明目,解毒。用于心悸易惊,失眠多梦,癫痫发狂,小儿惊风,视物昏花,口疮,喉痹,疮疡肿毒。
(一)毒性成分
HgS(CAS NO:1344-48-5)是朱砂的主要毒性成分之一。
(二)毒性作用与机制
1.毒性作用
神经系统:轻度中毒时出现全身无力、头痛、头昏、睡眠障碍、记忆力衰退等;中度中毒时性情发生明显改变,急躁、易怒、胆怯、忧郁,眼睑、舌、手指有明显震颤;重度中毒则出现神经精神症状,并有运动性共济失调。
消化系统:中毒后肝酶升高,引起肝脏损伤,镜下可见肝细胞肿胀、空泡变性,炎性细胞浸润、点状坏死等。
泌尿系统:可溶性汞盐能够显著升高小鼠肾脏组织的LPO、Scr、BUN含量,致肾小管上皮细胞严重变性、坏死。
急性毒性:给小鼠、豚鼠灌胃朱砂连续7 d,可造成前庭-视觉反射和被动回避反射异常、听力受损、浦肯野细胞减少,说明朱砂具有神经毒性。小鼠iv朱砂煎剂的LD 50为12 g/kg。
慢性毒性:动物中毒表现为少动、反应迟钝、肾缺血、肝脏肿大;汞蓄积可导致ALT和BUN含量升高。
特殊毒性:妊娠前及妊娠早期使用朱砂(每日≥0.08 g/kg,相当于临床5倍量)可能对胎儿造成危害。
2.毒理机制
神经系统:少量的汞可通过血脑屏障,分布于大脑组织,引起脑组织中毒,其机制可能与Na+__K+_ATP酶活性降低及NO水平增高有关。
消化系统:朱砂导致肝损伤的机制为其中的可溶性汞盐造成肝细胞脂质过氧化。
泌尿系统:可溶性汞盐造成的脂质过氧化为肾中毒的主要机制,作用于近端小管细胞的线粒体和胞浆中的线粒体,使肾组织中多种酶受损害。
特殊毒性:朱砂短期内大剂量灌胃给药或长期小剂量给药可能引起染色体损伤。
(三)毒代动力学
目前尚无朱砂毒代动力学报道。其药代动力学为:患者口服朱砂后,Hg2+在其血液中的t max为11 h,t 1/2为65~70 d。以Hg2+考察小鼠ig朱砂后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过程,表明单次给药后朱砂的吸收t 1/2k a为12 min,t 1/2β为13.35 h,t max为1.09 h,C max为2.64μg/m L,Hg2+在小鼠的心、肝、脾、肺、肾、大小脑中均有不同浓度的分布,其中肾的汞含量最高。
(四)毒性作用的预防
1.病证禁忌 孕妇及肝肾功能不全者禁用。
2.配伍禁忌
中西药配伍:不可与含甲基结构的药物及含氯、溴、碘、铝的药物联用,否则会引起毒性增强。
3.使用注意
用法用量:内服宜入丸、散,每次0.1~0.5 g,不宜入煎剂,外用适量。避免高脂饮食及饮酒。
炮制减毒:采用水飞法对朱砂进行炮制后,其中可溶性硫(S2-)的水平显著增加,游离汞及可溶性汞的含量显著降低,可起到减毒增效的作用。
配伍减毒:黄连、栀子、郁金、黄芩与朱砂配伍使用,可减少汞吸收,进而降低肝汞蓄积水平。
(五)中毒救治
西医救治:对于急性中毒患者,可用2%~5%的碳酸氢钠溶液或者2%的依地酸二钠洗胃,然后口服牛奶、豆浆等高蛋白制品或活性炭,吸附汞盐或形成稳定的络合物,减少汞盐的吸收;可口服硫酸镁导泻,加速汞盐排出体内;进一步可口服磷酸钠与醋酸钠合剂(磷酸钠1~2 g,醋酸钠1 g,分次服用),该合剂可将二价汞化合物降低为一价汞化合物,从而降低毒性。其他对症疗法。
中医救治:土茯苓15 g,木通9 g,每日1剂。猪苓、甘草、泽泻、金银花各15 g,每日1剂。金花椒15 g,猪苓、甘草各9 g,每日1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