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牛子《雷公炮炙论》
本品为旋花科植物裂叶牵牛Pharbitis nil(L.)Choisy或圆叶牵牛Pharbitis purpurea(L.)Voigt的干燥成熟种子。
苦、寒;有毒。归肺、肾、大肠经。泻水通便,消痰涤饮,杀虫攻积,用于水肿胀满,二便不通,痰饮积聚,气逆喘咳,虫积腹痛。
(一)毒性成分
牵牛子毒性成分为牵牛子苷,如牵牛子苷F(Pharbitin F)、牵牛子苷G(Pharbitin G),以及牵牛子总生物碱。
(二)毒性作用与机制
1.毒性作用
消化系统:剧烈呕吐、腹痛、强烈的泻下,出现黏液样便。
泌尿系统:损害肾脏,出现血尿、蛋白尿、管型尿。
神经系统:严重者可损及神经系统,表现为舌强硬,尤以舌下神经易受损,出现言语障碍、昏迷等。
生殖系统:子宫出血过多,以及月经过多,如在妊娠,则易流产或早产。
急性毒性:小鼠ig牵牛子石油醚、氯仿、正丁醇提取物均不同程度表现出急性毒性症状,其LD 50分别是455 g/kg、32 g/kg、9 g/kg。小鼠sc牵牛子苷的LD 50为37.5 mg/kg。
图9-9 牵牛子部分毒性成分
(1)牵牛子苷F;(2)牵牛子苷G
慢性毒性:大鼠ig牵牛子95%乙醇提取物连续14 d,每日15 g/kg,或连续10周,每日3 g/kg,均引起肾脏损伤,表现为Scr和BUN升高,肾小球毛细血管壁细胞坏死、脱落,肾小球萎缩、肾小囊腔扩张,肾小管上皮细胞空泡变性、脱落,管腔扩张,刷状缘消失。大鼠ig牵牛子连续90 d的慢性毒性试验结果显示,大鼠血清AST、ALT、肌酐和BUN显著升高,肝脏和肾脏脏器指数增加,并见肝细胞凋亡。牵牛子苷分解出的水溶性物质可能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长期大量服用时出现神经症状。
2.毒理机制 牵牛子苷在肠内遇胆汁及肠液分解出牵牛子素,可刺激肠道,促进肠蠕动,导致泻下。牵牛子的泻下作用机制与硫酸镁、大黄不同,在泻下时不引起血糖的剧烈变化,但能加速菊糖在肾脏中的排出,提示其可能有利尿作用,但经煎煮后失去作用。
(三)毒性作用的预防
1.病症禁忌 孕妇禁服。
2.配伍禁忌
中药配伍:不宜与巴豆同用。
3.使用注意
用法用量:煎服,3~6 g;入丸、散服,每次1.5~3 g。需严格控制用量。
炮制减毒:牵牛子炒制后可使一部分苷破坏,毒性蛋白凝固变性,毒性大大降低,并且有效成分易于保存。
(四)中毒救治
西医救治:洗胃,口服吸附剂、黏膜保护剂、收敛剂、活性炭、鸡蛋清、牛奶、鞣酸蛋白等。其他对症支持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