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降丹《外科正宗》

白降丹《外科正宗》

本品为人工炼制的氯化汞(HgCl2)和氯化亚汞(Hg2 Cl2)的混合结晶物。原料有硝石、皂矾、食盐、水银、朱砂、雄黄、硼砂等先后研末混合炼制而成。

辛,热;有毒。消痈溃脓,除脓去腐,祛风杀虫。用于痈疽发背,疔疮,瘰疬,脓成不溃,腐肉不去,新肉难生,风癣疥癞。

(一)毒性成分

白降丹有毒成分为汞化物,如HgCl2、Hg2 Cl2和HgO(参见[升药]项)。

图26-7 白降丹部分毒性成分

(1)HgCl2(CAS NO.:7487-94-7);(2)Hg2 Cl2(CAS NO.:10112-91-1)

(二)毒性作用与机制

1.毒性作用 误服或皮肤直接吸收中毒,可因量的大小而出现急性或慢性中毒表现。急性中毒可见口腔炎、恶心、呕吐、流涎、腹泻、尿少或尿闭、全身衰竭,可因尿毒症而死亡。

急性毒性:白降丹对小鼠的LD 50为0.078 g/kg(ig),可见蜷缩不动、反应迟钝、拒食等。白降丹的人中毒剂量为0.5 g,致死量为1~15 g。

慢性毒性:皮肤外用白降丹,连续换药15 d,观察对小鼠肾脏的毒性,发现肾脏汞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且随着剂量的增大而升高。每只鼠每次外用的白降丹剂量达0.4 mg时,肾脏的MDA含量尚未出现明显的升高,当剂量达0.8 mg时,肾脏的MDA含量出现显著升高,部分肾小管病理损害明显,损害的肾小管有明显的汞沉积征象,但小鼠的肾功能尚未出现明显的异常。

2.毒理机制 皮肤创面外用白降丹,其中的HgCl2被吸收进入血液,并在肾腔中蓄积,诱发自由基产生。肾小管细胞膜上不饱和脂肪酸在自由基作用下,脂质氧化作用增强,引起细胞功能障碍,使细胞发生肿胀变性,最终导致肾小管坏死。

(三)毒代动力学

参见[轻粉]项。

(四)毒性作用的预防

1.病证禁忌 肝肾功能不全者、孕妇及体弱者忌用。外疡腐肉已去或脓水已尽者,不宜用。

2.使用注意

用法用量:本品有大毒,外用适量,不可内服。用时研极细粉末,干掺或调敷,或以药捻沾药粉使用。不可过量或持续使用。

3.毒性中药管理 本品被列为列入“毒性药品管理品种”范围。

(五)中毒救治

西医救治:急性中毒,可洗胃或导泻,并肌内注射10%二巯基丙醇溶液以解毒,出现尿毒症时应纠正酸中毒。口服中毒者,给予2%碳酸氢钠溶液洗胃。外用致中毒,局部皮损处应用清水反复冲洗。洗胃后服用牛奶、鸡蛋清等,必要时可反复应用,与汞结合成汞的蛋白质络合物,阻止其吸收。但禁食盐,以免增加HgCl2的溶解度。静脉滴注5%~10%葡萄糖,加速汞的排泄。其他对症治疗:使用特效解毒剂,如二巯基丁二酸钠、二巯基丙磺酸钠或二巯基丙醇(dimercaprol,BAL)等。二巯基丙磺酸钠是目前治疗汞中毒最有效的药物。

中医救治:可服华佗轻粉解毒方(金银花30 g,紫草30 g,山慈菇30 g,乳香15 g,没药15 g),空腹饮之,取汗即愈。中药土茯苓煎汤内服可加速汞离子排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