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相互作用毒性减弱的现代研究
现代研究多从两个角度阐明药物配伍的减毒作用。其一是从毒性中药的毒性成分出发,对其配伍前后的化学成分变化进行研究,提出药物配伍减毒的物质基础。在研究方法上,多采用现代药物定性和定量分析手段,如薄层色谱(thin layer chromatography,TLC)、高效液相色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气相色谱(gas chromatography,GC)及质谱联用等技术,对已知毒性成分进行精确量化。这种方法能够有效地阐明配伍前后毒性成分的变化,为深入认识中药配伍减毒作用提供化学成分研究的依据。然而,这种认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中药化学成分十分复杂,大多数中药的毒性成分尚未被明确提出,部分毒性中药的毒性成分也缺乏相应的标准品,这就使得在研究毒性成分的配伍前后变化时,难度加大;其次,由于中药多数为口服制剂,经胃肠道吸收后,其化学成分与体外可能存在较大的差异,因而造成体外的定性定量分析与实际情况有“偏差”,导致结论不准确。因此,从物质基础的角度研究中药配伍毒性减弱的机制仍需进一步完善与提高。
其二是从中药配伍前后对实验动物急性或长期毒性影响的改变进行研究。以小鼠、大鼠、犬等实验动物为载体,通过给予配伍前后的单味药和组合药,或以其他形式混合的药物提取液,测定其对实验动物的LD 50,并观察实验动物生理机能和各组织器官(主要为肝脏和肾脏)的变化,从而阐明其减毒作用机制。这种借助动物实验的研究角度与其他研究方法相比更加直观,可直接反映药物合用前后毒性的变化,从而为中药配伍减毒作用提供较直接的实验数据。但是,该研究方法在深入阐明减毒机制方面仍有待进一步加强。
例如,附子具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的功效,但使用不当会存在明显的心脏与神经毒性,中毒后可表现流涎、恶心、呕吐、腹泻、头晕、舌头及四肢发麻、手足抽搐、呼吸困难和心律失常等,研究发现其毒性成分为双酯型生物碱,其中包含乌头碱类成分,而该类成分又是其主要活性成分。《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记载含有附子的复方中大多配伍甘草以降低附子的毒性。附子与干姜或生姜配伍后均可增强其热性,干姜的加入使附子增强心率的作用更为强烈,且经干姜或生姜拌蒸制得到的附子,其毒性也可减弱。经成分研究方面,有证据表明甘草和姜中的某些化合物(如挥发油等物质)能提高附子中生物碱的溶出度,另外它们中某些成分还能与双酯型生物碱发生反应生成单酯型生物碱,这可能也是配伍使用减弱附子毒性的原因之一。在药理学研究中,生附子组相对甘草或干姜配伍使用组提升SD大鼠心搏骤停后的心肺复苏功能的作用最强,但会产生毒性反应,而配伍组在发挥强心作用的同时不会过度兴奋心脏产生毒性反应,可见附子与甘草或干姜配伍后可在一定程度上确保用药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