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味子《神农本草经》
本品为木兰科植物五味子Schisandra chinensis(Turcz.)Baill.的干燥成熟果实。习称“北五味子”。
酸、甘,温。归肺、心、肾经。收敛固涩,益气生津,补肾宁心。用于久咳虚喘,梦遗滑精,遗尿尿频,久泻不止,自汗盗汗,津伤口渴,内热消渴,心悸失眠。
(一)毒性成分
挥发油可能为五味子的主要毒性成分,含萜类化合物,包括单萜类、含氧单萜类、倍半萜类、含氧倍半萜类和少量醇、酸等含氧化合物,其中以倍半萜类为主。
(二)毒性作用与机制
1.毒性作用 大量或长期服用时,可能会产生中毒症状,出现呼吸频率增加、幅度增大。中毒反应表现为发热、头痛、乏力、口干舌燥、有异味感、恶心、呕吐、荨麻疹等。口服生药13~18 g可出现打嗝、反酸、胃烧灼感、肠鸣、困倦等症状,偶有过敏反应。
急性毒性:小鼠ig五味子挥发油的LD 50为8.75 g/kg,小鼠活动减少、步态蹒跚,呈抑制状态,呼吸困难而死亡,死亡时间在24~36 h。小鼠ig华中五味子挥发油的LD 50为3.82 g/kg,相当于146.929 g生药/kg;给药约2 h后活动逐渐减少,神情开始困顿,几天后大部分小鼠精神萎靡、毛发松散;不是集中在24 h内死亡,而是在5 d内均有死亡;解剖后肉眼观察心、肝、脾、肺、肾、脑、胃等未见明显异常。小鼠ig北五味子种子脂肪油10~15 g/kg或其挥发油0.28 g/kg,小鼠呈现抑制状态,呼吸困难、共济失调而死亡。雄性大鼠和雌性小鼠ig五味子乙醇粗提物的LD 50分别为14.67 g/kg和19.96 g/kg;46.4 g/kg剂量组小鼠给药后数分钟开始出现活动量减少、精神萎靡、步态蹒跚、行动迟缓、立毛、流涎,死亡前中毒症状无性别差异;半数小鼠于20 min内死亡,24 h内全部死亡;解剖后肉眼观察大部分小鼠胃内有条索状出血块或胃、肠壁充血,胃壁无弹性、脆而易破裂,肝、肾、心脏颜色暗红。小鼠分别ig五味子浸膏、种子混悬剂、浆果种皮混悬剂5 g/kg,2 d内未见死亡,说明毒性较低。
慢性毒性:大鼠每天ig五味子乙醇粗提取物10.0 g/kg,连续45 d和90 d后,出现体重降低、Hb降低和BUN升高。犬连续4周ig五味子乙素10 mg/kg,未见毒性反应。
特殊毒性:微核试验中,五味子乙醇粗提物2.5 g/kg、5.0 g/kg和10.0g/kg各剂量组的雄雌小鼠均未见微核率增加;Ames试验中,五味子乙醇粗提物0.04 mg/皿、0.12 mg/皿、0.58 mg/皿、2.32 mg/皿、11.59 mg/皿和57.97 mg/皿各剂量组均未见回变菌落数增加,其中57.97 mg/皿剂量组菌落数显著减少,说明五味子乙醇粗提物有明显的抑菌作用;TK基因突变试验中,五味子乙醇粗提物113.28μg/mL、226.56μg/mL、453.12μg/m L和906.25μg/mL各剂量组的突变频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Rec-assay法表明,五味子的热水(90℃)提取物有致突变作用,而温水(45℃)提取物则无此作用。
2.毒理机制 五味子有兴奋呼吸中枢作用,可增加呼吸频率及幅度;有增加胃酸及降血压作用。
(三)毒代动力学
目前尚无五味子毒代动力学报道。其药代动力学为:应用HPLC法测定大鼠ig五味子醇提物后血液及各组织中五味子醇甲、戈米辛D、五味子醇乙、五味子酯甲、五味子甲素、五味子乙素、五味子丙素的浓度,以上7个成分在大鼠体内的药-时数据拟合后均为二室开放模型,且均分布于大鼠肝、肾、脑中,在肾脏中的含量普遍高于肝、脑,在肝中的含量次之,在脑中的含量最低,但均可透过血脑屏障作用于脑。采用薄层紫外扫描法测定五味子醇甲在大鼠及小鼠体内的吸收、分布、排泄及脑内分布,大鼠ig五味子醇甲后,胃肠吸收快,iv后血药浓度呈开放二室模型,且组织分布以肺浓度最高,其次为肝、心、脑、肾,肠、脾最低,脑内分布以下丘脑、纹状体、海马体浓度最高,其次为低位脑干及间脑,大脑皮层和小脑浓度较低;小鼠iv五味子醇甲后由尿排出量很少,说明五味子醇甲自胃肠道吸收快而完全,代谢及排泄较快,组织分布广,各脑区药物浓度的差别可能与其中枢作用有关。以丙米嗪或利多卡因为探针,体内代谢研究表明五味子对大鼠肝微粒体CYPs有诱导作用,且与剂量及诱导时间有关。
(四)毒性作用的预防
1.病证禁忌 外有表邪、内有实热,或咳嗽初起、麻疹初发者慎用。
2.配伍禁忌
中西药配伍:与磺胺类药物配伍使用会引起血尿。
3.使用注意
用法用量:2~6 g。注意不同病症的用量,敛肺止咳,用量宜小;滋补、安神、救脱等,用量宜稍大。
(五)中毒救治
西医救治:对过敏反应可静脉注射10%葡萄糖酸钙10 m L。口服维生素B、C及抗组胺类药物。对皮肤过敏可外用肤轻松软膏或炉甘石洗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