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黄《神农本草经》

麻黄《神农本草经》

本品为麻黄科植物草麻黄Ephedra sinica Stapf.、中麻黄Ephedra intermedia Schrenk et C.A.Mey.或木贼麻黄Ephedra equisetina Bge.的干燥草质茎。

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发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用于风寒感冒,胸闷喘咳,风水浮肿。

(一)毒性成分

麻黄活性成分和毒性成分均主要为麻黄碱(L-ephedrine)。

图7-1 麻黄碱

(CAS NO.:299-42-3)

(二)毒性作用与机制

1.毒性作用 服用含麻黄和麻黄碱的药品有可能引起血压升高、中风、失眠、抑郁症、肝炎、腹泻、皮炎等。长期使用会导致急性心肌梗死、心脏骤停或猝死。口服给药大量麻黄碱可致急性中毒,症状有头痛、震颤、焦虑不安、心悸、大汗、体温和血压升高、上腹不适、恶心、呕吐等。

急性毒性:B6C3F1小鼠灌胃给药(intragastric administration,ig)硫酸麻黄碱的LD 50为812 mg/kg(雄性)或1 072 mg/kg(雌性)。ICR小鼠ig麻黄提取物的LD 50为5.30 g/kg。ICR小鼠ig麻黄碱的LD 50为689 mg/kg。ICR小鼠ig盐酸麻黄碱的LD 50为841 mg/kg。犬静脉注射(iv)麻黄碱的MLD为70 mg/kg。

慢性毒性:硫酸麻黄碱对大鼠、小鼠为期13周的毒性实验表明,浓度超过1 g/L时,动物的主要症状为易兴奋和多动症,体重增加减缓。

2.毒理机制 麻黄碱既能直接与肾上腺素受体结合,又可作用于肾上腺能神经末梢,促进去甲肾上腺素释放;能兴奋大脑皮质和皮质下中枢,尤其是呼吸和血管运动中枢,使心肌兴奋,收缩力增强,小动脉收缩,血压增高,心动过速,体温增高;并使支气管和胃肠道平滑肌松弛,瞳孔散大,代谢率增加。大剂量使用会抑制心脏,使心动过缓,心跳停止。

(三)毒代动力学

目前尚无麻黄毒代动力学报道。其药代动力学为:麻黄碱经口服后在胃肠道快速吸收,2~2.5 h后吸收完全,分布于肝、肺、肾、脾、脑等器官。代谢分析表明,以原型经尿排泄的麻黄碱类比例为:麻黄碱40.9%、伪麻黄碱72.2%、甲麻黄碱15.5%。麻黄碱和伪麻黄碱给药后在尿中达峰时间为2~6 h,24~48 h完全消除;甲麻黄碱在尿中达峰时间为4~12 h,48 h完全消除。伪麻黄碱的药动学与麻黄碱类似。

(四)毒性作用的预防

1.病证禁忌 体虚、盗汗、气喘者忌用。甲亢、高血压、动脉硬化和心绞痛等患者忌用。

2.配伍禁忌

中药配伍:《本草经集注》:“恶辛夷、石苇。”

中西药配伍:与洋地黄类强心苷、氨茶碱、吩噻嗪类药物,MAO抑制剂的抗生素、肼类抗抑郁药以及肾上腺素、鞣酸、去甲肾上腺素或异丙基肾上腺素、利他林、新斯的明等药物合用均会减弱药物疗效或增强药物毒性。

3.使用注意

炮制注意:《金匮要略》《伤寒论》:“去节、先煮去沫。”

用法用量:2~10 g。

4.毒性中药管理 麻黄碱既是制药原料,又是制造冰毒(主要成分甲基苯丙胺)的前体。中国对麻黄碱及其制品实行专项管理制度。

(五)中毒救治

西医救治:尽快催吐、洗胃、导泻。可用氯丙嗪对抗麻黄碱毒性,因其具有减弱皮质兴奋过程、降血压和扩张血管作用,且能抑制呕吐中枢和抗惊厥、降体温等。每次25~50 mg肌内注射(intramuscular injection,im)或加入葡萄糖液中静脉滴注(intravenously guttae或intravenous drip,ivgtt)。必要时给氧,但不必用降血压药物。忌用氨茶碱等中枢兴奋剂,因其与麻黄碱有协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