蟾酥《药性论》
本品为蟾蜍科动物中华大蟾蜍Bufo bufo gargarizans Cantor或黑眶蟾蜍Bufo melanostictus Schneider的干燥分泌物。
辛,温;有毒。归心经。解毒,止痛,开窍醒神。用于痈疽疔疮,咽喉肿痛,中暑神昏,痧胀腹痛吐泻。
(一)毒性成分
蟾蜍毒素类和蟾毒配基类是蟾酥的主要毒性成分,包括蟾毒灵、华蟾酥毒基、脂蟾毒配基等。蟾酥含有的蟾毒配基类成分与强心苷类成分的作用类似,安全窗较窄,过量时可引起心脏毒性,导致心率加快、心律失常、传导阻滞等,甚至可引起心脏猝停。
图22-2 蟾毒灵
(CAS NO.:465-21-4)
(二)毒性作用与机制
1.毒性作用 中毒初期表现为上腹部胀闷不适,继之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水样稀便,吐泻严重则发生脱水;继而循环系统表现出中毒症状,如心动过速、心律不齐、脉搏缓弱,甚则面色苍白、口唇发绀、四肢厥冷、手足心及额头汗出、血压下降、休克、心搏骤停;并有神经系统中毒表现,如口唇四肢发麻、视物不清、头晕嗜睡,甚则昏迷抽搐、膝反射异常。若蟾蜍毒液误入眼中,则会导致眼部疼痛剧烈、流泪不止、眼睑浮肿、结膜充血,甚则致角膜溃疡;若接触皮肤可见局部潮红热痛。
急性毒性:各种成分对小鼠的LD 50(mg/kg):蟾酥为41.0(iv)、96.6(sc)、36.24(ip),蟾毒灵为2.2(ip),华蟾毒配基为4.38(ip),蟾酥甲碱为1.3(iv)。蟾毒素对犬的LD 50接近0.36 mg/kg(iv),MLD接近0.98 mg/kg(po)。小鼠ip或iv蟾酥注射液,急性中毒表现为呼吸急促、肌肉痉挛、心律不齐,最后麻痹而死。蟾酥水溶性成分含吲哚碱衍生物,小鼠尾静脉注射的LD 50为60.7 mg生药/kg,无刺激性,不溶血。
慢性毒性:大鼠ip蟾酥注射液5.13 mg生药/kg,1次/d,连续28 d后,出现中毒症状,如食欲不振、毛色晦暗无光泽、精神委顿等,以及肝脏肿大、肝细胞肿胀增生,肾脏萎缩、肾小管坏死;10.25 mg生药/kg剂量时还会导致大鼠脾脏和子宫萎缩,实验过程中未出现动物死亡。
特殊毒性:研究表明,鼠胚处于器官形成期的孕鼠在ip蟾酥后,当剂量高于50 mg/kg时,出现孕鼠肝脏、肾脏的结构异常和体重下降,并增加胚死率。蟾酥具有地高辛样生物活性,且有因长期(2年)服用地高辛而致血浆激素减少的报道。蟾毒灵或不含蟾毒灵的蟾酥甲醇提取液均可直接抑制睾酮分泌,抑制下丘脑-垂体-性腺轴,还可致孕妇流产。
2.毒理机制
心血管系统:蟾酥主要对心脏有毒性并具有剂量依赖性,有类似洋地黄对心脏的作用,中毒时刺激迷走神经,并可直接作用于心肌,引起心动过缓伴心律不齐。蟾酥可以通过干扰离子稳态和肌动蛋白构建来影响心脏的收缩,导致心脏细胞的坏死,对心脏产生不可逆转的结构性损伤及机能破坏;还可以通过影响AA和亚油酸的代谢通路,致使心肌收缩增强,引发机体的抗凋亡等应激性防御反应,加速脂肪酸类供能物质的消耗;高剂量蟾酥能引发铁离子蓄积,导致细胞凋亡。
(三)毒代动力学
目前尚无蟾酥毒代动力学报道。其药代动力学为:小鼠iv蟾毒配基后,主要分布在肝肠,t 1/2为7.5 min,经胆汁排泄较多。24 h内经尿排出量较少,经粪便排出量较多。
(四)毒性作用的预防
1.病证禁忌 心脏病患者、孕妇及体虚者忌服。皮肤有破溃者不可外用。
2.配伍禁忌
中西药配伍:不宜与洋地黄类药物合用,易引起洋地黄中毒。
3.使用注意
用法用量:0.015~0.03 g,多入丸、散用。外用不应超过0.15 g,以免引起皮肤溃烂。
4.毒性中药管理 本品为毒麻剧药,应由专人管理。即使符合《中国药典》规定剂量,亦应准量按次分装,注明“不得加量服用”,以警示患者。
(五)中毒救治
西医救治:洗胃,高位灌肠,导泻,静脉输液及其他对症支持疗法。对中毒伴有过敏反应者,采用抗过敏处理,给予抗过敏药物,但慎用钙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