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用药
2025年08月10日
第二十六章 外用药
导学
本章介绍了外用药的功效和毒性作用概述,以及代表药味的基原、功效、毒性成分、毒性作用与机制、毒动学、毒性作用的预防、中毒救治等。
学习要求:
(1)掌握外用药的毒性作用与机制。掌握矿物类外用毒性中药的化学成分。
(2)熟悉外用药的基原和其他非矿物类外用药的毒性成分。
(3)了解外用药的功效、毒动学、毒性作用的预防和中毒救治。
外用药是指具有攻毒杀虫止痒、拔毒化腐生肌功效,外用以治疗皮肤、黏膜、创伤等部位病变的药物。根据作用功效的不同,分为攻毒杀虫止痒药和拔毒化腐生肌药两类,但作用常有重叠之处。外用药具有攻毒疗疮、化腐排脓、生肌敛疮、杀虫止痒等功效,主治某些外伤科、皮肤科及五官科病证,如外科或伤科之疮痈疔毒、蛇虫咬伤、狐臭、痔疮、脱肛,或痈疽疮疡溃后脓出不畅,或溃后腐肉不去、新肉不生、伤口难于生肌愈合、癌肿,或跌打损伤、瘀肿疼痛;皮肤科之疥癣、湿疹、梅毒;五官科之口疮、喉症、聤耳、目赤翳障等。
本类药物给药方式因部位、因病、因药而异,可以是敷贴、涂搽、熏洗、吹喉、滴鼻、点眼、挂线、药捻、药栓等。剂型可为粉剂、煎剂、油剂、软膏剂等。部分药物可内服,宜作丸、散剂。无论外用内服,均宜配制后使用。本类药物多具毒性,部分矿物重金属类或其加工炼制品,有强烈毒性或刺激性,应控制用法用量,外用疗程亦不可过久,有些药还不可用于头面及黏膜。一些含砷、汞、铅等重金属元素的外用药,更应严格控制用量用法,以防中毒。
本章收录的药物是传统或现代毒理实验及临床报道中有中毒事件的外用药。本类药物多被列入“毒性药品管理品种”范围,如过量使用会产生明显毒性,在中医理论中是“以毒攻毒”的典型药物,其毒性成分往往是有效成分。临床治疗中,这类药物发生不良反应或中毒的主要原因是药物过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