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毒性成分

二、毒性成分

利用化学手段分离中草药中的化学成分后,可进一步结合毒理学和实验来确定其有无毒性。如白头翁,可从中分离获得白头翁素,是一种具有强心作用的毒性成分,药理实验也证实白头翁对皮肤黏膜有强烈刺激性,如使用剂量过大,可导致口腔黏膜炎性变化、腹痛腹泻、呕吐,甚至心律失常等中毒反应。乌头、附子、雪上一枝蒿中的乌头碱、苍耳子中的毒蛋白、洋地黄中的洋地黄苷等,都是经过证明具有毒性的成分,含有这些毒性成分的中药也被界定为“毒性中药”,但在认知过程中往往付出了惨痛代价。如20世纪50年代已清楚获知马兜铃酸Ⅰ、Ⅱ的化学结构,80年代动物实验发现马兜铃酸Ⅰ具有肾毒性和强致癌性,但由于该发现在临床上没有得到足够重视,或者使用者没有获知信息,致使出现马兜铃酸中毒的惨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