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泻叶《饮片新参》
本品为豆科植物狭叶番泻Cassia angustifolia Vahl或尖叶番泻Cassia acutifolia Delile的干燥小叶。
甘、苦,寒。归大肠经。泻热行滞,通便,利水。用于热结积滞,便秘腹痛,水肿胀满。
(一)毒性成分
番泻叶泻下的主要有效成分和毒性成分为番泻苷,《中国药典》(2020年版)以番泻苷A、番泻苷B含量进行质控。
(二)毒性作用与机制
1.毒性作用
神经系统:可致三叉神经支配区痛觉减退,面部麻木、头晕,大小便失禁、癫痫等。
消化系统:包括消化道出血、上腹部剧烈疼痛、呕吐咖啡色液体、排黑便等;发热尿黄,巩膜黄染,肝脾肿大,尿胆原明显升高。
心血管系统:频繁呕吐,血压骤降或骤升,休克。
泌尿系统:肾损伤、肾功能衰竭等。
生殖系统:盆腔器官充血,月经过多或宫腔出血。
急性毒性:小鼠ip番泻叶总苷的LD 50为1.414 g/kg,相当于36.3 g生药/kg。小鼠ip番泻叶提取物(狭叶番泻叶500 g,粉碎,用p H为4的15%乙醇浸泡15 min,回流20 min提取)的LD 50为185.44 g生药/kg。
慢性毒性:长期滥用番泻叶治疗便秘可产生药物依赖性,导致肝、肾功能受损及消化道损伤等毒性反应。
特殊毒性:长期服用番泻叶可致成瘾,戒断症状有全身不适、焦虑不安、心烦失眠、哈欠连连,严重时疼痛有蚁行感、瞳孔散大、面热潮红、发热,厌食、体重下降,呼吸加快、血压升高等。
图9-3 番泻叶部分毒性成分
(1)番泻苷A(CAS NO.:81-27-6);(2)番泻苷B(CAS NO.:128-57-4);(3)番泻苷C(CAS NO.:37271-16-2)
2.毒理机制 番泻苷水解形成大黄酸蒽酮等苷元,可兴奋肠平滑肌M-受体,增加肠蠕动;同时抑制肠细胞膜Na+__K+_ATP酶,阻碍Na+转运,增高肠腔渗透压,保留大量水分并促进肠蠕动致泻下排便。但剧烈腹泻可致水、电解质大量丢失;肠管膨胀,肠壁静脉回流受阻,血浆水分向肠管渗出,血容量减少,引起低血容量休克,严重时可致肠黏膜上皮坏死。严重休克时微循环障碍,组织灌注不足,器官缺血、缺氧,代谢障碍,自由基堆积,细胞水肿坏死,可诱发多器官功能衰竭。血容量不足可进一步致肾血管收缩,肾小球内皮细胞肿胀,肌红蛋白和Hb大量阻塞,基膜破坏,各种有害物质蓄积,肾小管坏死,肾脏的损害加重,易引起急性肾功能衰竭。
(三)毒代动力学
目前尚无番泻叶毒代动力学报道。其药代动力学为:番泻叶经口服后在小肠吸收较少,大部分在大肠水解为苷元大黄酸蒽酮;经小肠吸收入血的少量番泻苷在肝脏代谢产生大黄酸蒽酮,对盆神经丛有刺激作用。
(四)毒性作用的预防
1.病证禁忌 孕妇慎用。
2.配伍禁忌
中西药配伍:不可与甘露醇同用,否则消化液大量潴留肠腔,有效循环血量减少,引起水电解质平衡及酸碱紊乱,导致低血容量性休克,诱发急性肾衰。
3.使用注意
用法用量:2~6 g,后下,或开水泡服。
(五)中毒救治
西医救治:吐泻严重者,宜服浓茶、鞣酸,并用高锰酸钾洗胃。口服鞣酸蛋白,每次2 g,每日3次,或服用活性炭悬浮液。口服蛋清、牛乳、五倍子粉等黏膜保护剂。其他对症支持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