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叶《本草经集注》
本品为菊科植物艾Artemisia argyi Levl.et Vant.的干燥叶。
辛、苦,温;有小毒。归肝、脾、肾经。温经止血,散寒止痛;外用祛湿止痒。用于吐血,衄血,崩漏,月经过多,胎漏下血,少腹冷痛,经寒不调,宫冷不孕;外治皮肤瘙痒。
(一)毒性成分
艾叶活性成分和毒性成分有艾叶油、β-丁香烯、松油烯醇、萜品烯醇等。
(二)毒性作用与机制
1.毒性作用 艾叶所含挥发油对皮肤有轻度刺激作用,可引起发热、潮红等,甚至出现接触性皮炎。艾叶煎剂口服,可刺激胃肠道,使分泌增加,过量可引起胃肠急性炎症,产生恶心、呕吐、胃部不适、腹泻等症状,甚至引起肝细胞代谢障碍,导致中毒性黄疸和肝炎。气雾吸入时少数病例出现咽干、恶心和呛咳等。
图17-2 艾叶部分毒性成分
(1)α-萜品烯醇(CAS NO.:98-55-5);(2)4-松油烯醇(CAS NO.:562-74-3)
急性毒性:小鼠ip艾叶煎剂的LD 50为23 g/kg,ig艾叶油的LD 50为1.82 mL/kg,ip艾叶油的LD 50为1.12 mL/kg,ig 4-松油烯醇的LD 50为3.355 g/kg,igα-萜品烯醇的LD 50为1.581 g/kg。
慢性毒性:大鼠连续21天ig艾叶水提组分(按含生药量计算分别为每日3.3~16.5 g/kg,相当于成人剂量的25.7~128.4倍)和挥发油组分(每日0.015~0.15 m L/kg,折算艾叶药材相当于1.88~18.75 g/kg,相当于成人日剂量的14.6~145.9倍),均导致大鼠体重下降,血清ALT、AST等增高,清蛋白/球蛋白比值降低,病理检查可见不同程度的肝组织损伤,对血常规、肾功能的影响不明显。肝损伤程度与给药剂量呈现一定的剂量依赖性。
2.毒理机制 艾叶水提组分和挥发油组分可致小鼠肝组织MDA含量增加、SOD和GSH活性下降,提示其通过诱导氧化应激,直接或间接导致肝细胞损伤。还有研究发现艾叶挥发油产生肝毒性的机制可能与干扰肝细胞线粒体三羧酸循环和能量代谢相关。
(三)毒代动力学
目前尚无艾叶毒代动力学报道。其药代动力学为:艾叶煎剂口服后很快由小肠黏膜吸收而到达肝脏,随血液循环而扩至全身,1 h内即可在尿中发现艾叶成分,大部分储存于体内,由肾脏排泄,或经氧化、结合而被破坏。豚鼠ig 3 H-α-萜品烯醇0.12 g/kg,药动学研究显示,t 1/2α为0.349 h,t 1/2β为8.45 h;iv 0.06 g/kg的t 1/2α为0.402 h,t 1/2β为13.33 h;3.30%气雾给药的t 1/2β为5.29 h;主要分布于气管平滑肌、肺、心、肝、肾等部位,以原形从尿中排出。
(四)毒性作用的预防
1.病证禁忌 本品药性温燥,阴虚血热者慎用。
2.使用注意
用法用量:3~9 g。外用适量,供灸治或熏洗用。
(五)中毒救治
西医救治:出现胃肠道症状者,可应用收涩制酸药、抑制胃肠分泌药或止泻药物治疗。有肝损害者,则应当护肝治疗。有过敏反应者,则以抗过敏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