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加皮《中药志》
本品为萝藦科植物杠柳Periploca sepium Bge.的干燥根皮。
辛、苦,温;有毒。归肝、肾、心经。利尿消肿,祛风湿,强筋骨。用于下肢浮肿,心悸气短,风寒湿痹,腰膝酸软。
(一)毒性成分
香加皮毒性成分为强心苷类成分,如杠柳毒苷。
图12-2 杠柳毒苷
(CAS NO.:13137-64-9)
(二)毒性作用与机制
1.毒性作用 早期表现为恶心、呕吐和腹泻等胃肠道症状,减量或停药后多可消失。用量较大时,可见心动过缓,超大量时,先出现全身震颤,后麻痹,并出现室性早搏、室颤、房颤、房室传导阻滞等心脏毒性,严重时可致死。
急性毒性:小鼠ig香加皮水煎剂的LD 50为86.76 g/kg。小鼠sc香加皮40%酊剂0.2~0.8 m L,可出现呼吸深度抑制而死亡;蟾蜍淋巴囊注射0.8~1.6 m L,20 min后出现阵挛性惊厥,30 min后死亡。兔、犬iv香加皮浸膏可使血压先升后降,继而呼吸麻痹,数分钟后即死亡;猫ig香加皮制剂1 g/kg即可致死。香加皮醇提取物剂量过大时可使离体蟾蜍心脏及在体蛙心停搏于收缩期。豚鼠ip香加皮可剂量依赖性地减慢心率,依次表现为心电图T波异常、P波和QRS波群异常、QRS波群的脱落。
多次给药香加皮水提组分和醇提组分对小鼠均有急性肝毒性,且醇提组分毒性较大,在给药后1~3 d即可表现出肝毒性,且随着时间的延长既有单一毒性效应的程度增加,也有非单一效应、非线性的毒性增加。香加皮水提组分在0.78~15.0 g/kg剂量范围内、醇提组分在0.78~6.0 g/kg剂量范围内,对小鼠的肝毒性损伤呈现明显的剂量依赖关系,包括ALT、AST、ALP、TBI和ALB、肝体比值、病理变化等指标。
2.毒理机制 杠柳毒苷的毒性作用与洋地黄类药物毒毛旋花子苷相似,每1 mg总苷相当于0.587 mg毒毛旋花子苷G结晶;2 mg粗苷可99%抑制豚鼠心肌细胞Na+_K+__ATP酶活性。中毒时血压先升后降,心肌收缩力先增强后减弱,对心电图的影响呈现传导抑制和室性异位节律,最终导致室颤。另外,其心脏毒性的机制还包括引起鞘氨醇的变化可能导致心肌细胞中1-磷酸鞘氨醇(sphingosine 1-phosphate,S1P)的改变,溶血卵磷脂的变化可能与心肌细胞膜整体结构的改变有关。
(三)毒代动力学
目前未见香加皮毒代动力学报道。其药代动力学为:口服含香加皮的八味健骨片,杠柳毒苷的t 1/2为13~14 h,36~72 h内自尿中排泄率为95%以上。7.50 g生药/kg作为小鼠iv香加皮的MTD,相当于杠柳毒苷10.78 mg/kg,杠柳毒苷在0~45 min时间段为吸收相,符合零级动力学,拟合方程为C=0.320 t,在45 min和120 min出现两个高峰,120~720 min时间段符合二室模型,t 1/2α为1.694 min,t 1/2β为344.049 min,杠柳毒苷及苷元在体内存在肝肠循环,且在心脏内有一定的蓄积。
大鼠尾静脉注射和im杠柳毒苷,t max分别为0.033 h和0.112 h,C max分别为313.6 ng/m L和254.4 ng/mL,t 1/2分别为0.507 h和0.351 h,AUC 0-t分别为79.18μg/L·h和145.4μg/L·h,AUC 0-∞分别为84.6μg/L·h和147.8μg/L·h,MRT分别为0.444 h和0.519 h。
(四)毒性作用的预防
1.病证禁忌 《四川中药志》(1960年版):“血热,肝阳上亢者忌用。”
2.使用注意
用法用量:3~6 g。特别是泡酒饮用时要严格控制剂量,泡酒含量不得超过0.5%。
基原鉴别:本品有毒,应与南五加皮(五加科植物细柱五加Acanthopanax gracilistylus W.W.Smith的干燥根皮)、刺五加[五加科植物刺五加Acanthopanax senticosus(Rupr.et Maxim.)Harms的干燥根和根茎或茎](均无毒)相区别,应掌握香加皮与南五加皮区别要点,如香加皮栓皮松软呈鳞片状,南五加皮的栓皮不呈鳞片状;南五加皮有扭曲的纵皱纹横长皮孔而香加皮没有;其次香加皮饮片中有较多呈不规则的块片状,香气强烈特异,而南五加皮几乎没有块片状,香气微弱。
3.毒性中药管理 加强药材流通环节的管理,采用正名香加皮、五加皮,不用易产生混淆的南五加、北五加等别名。毒性成分的含量测定和限量规定:虽然杠柳毒苷的含量低,但其作用强烈,特别是与其他强心苷类药物联合使用时,会加重两者的不良反应,应按国家对毒性中药及其制剂的质量控制原则,建立对毒性成分的含量测定方法,并作相应的限量规定。
(五)中毒救治
西医救治:催吐之后用0.2%~0.5%鞣酸液洗胃,导泻,洗肠。对症治疗和支持疗法。参见[洋地黄]项。
中医救治:甘草15 g,绿豆30 g,水煎,分2次服。心律失常时,干姜6 g,附子12 g,甘草6 g,葱白二节,加水600 mL,煎至300 mL,分2次服,间隔2~4 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