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附子《名医别录》
本品为天南星科植物独角莲Typhonium giganteum Engl.的干燥块茎。
辛,温;有毒。归胃、肝经。祛风痰,定惊搐,解毒散结,止痛。用于中风痰壅,口眼㖞斜,语言謇涩,惊风癫痫,破伤风,痰厥头痛,偏正头痛,瘰疬痰核,毒蛇咬伤。
(一)毒性成分
白附子鲜品中的含氮化合物N-苯基-苯胺,占挥发油总量的47.35%,是其毒性成分。白附子对局部黏膜有刺激作用,其所含有的草酸钙针晶是其主要刺激性毒性成分,其特殊晶型和含量与其刺激性有直接关系。
图19-3 N-苯基-苯胺
(CAS NO.:122-39-4)
(二)毒性作用与机制
1.毒性作用 白附子中毒表现为口舌麻辣,咽喉部灼热并有梗死感,舌体僵硬,继则四肢发麻、抖动,口舌颤抖,胃部灼痛、恶心呕吐、剧烈腹痛等消化系统症状,心律不齐、血压下降、无力等循环系统症状,严重时有脱水、虚脱、流涎、大汗淋漓、面色苍白、咽喉痉挛等症状,可致死亡,曾有服用30 g生白附子中毒致死的报道。
白附子生品混悬液对兔眼结膜、家鸽胃黏膜具有明显的刺激作用,可引起兔眼结膜水肿、家鸽呕吐。家鸽ig白附子生品6 g/kg,其呕吐发生率为50%。此外,白附子冷浸液涂兔耳可引起耳廓明显肿胀。
急性毒性:小鼠iv生白附子的LD 50为32.58 g/kg,制白附子的LD 50为29.57 g/kg。小鼠ip白附子生粉和其草酸钙针晶的LD 50分别为2 875 mg/kg、21.6 mg/kg。小鼠一次或分2次ig20 g/kg白附子粉水混悬液15 g/kg(相当成人用量125倍),连续3 d,观察3 d及5 d,未见死亡和明显的毒性反应。小鼠iv生品冷浸液15 g/kg,死亡率为70%,炮制后毒性大为降低。
慢性毒性:小鼠ig白附子粉水混悬液5 g/kg、10 g/kg、15 g/kg,2次/d,共28 d,其体重增长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RBC、WBC及Hb计数均在正常值范围内。小鼠ig白附子生制品混悬液6 g/kg 21 d后,生品组大鼠的体重增长明显低于制品组,但对大鼠的血象、肝功能、肾功能没有明显影响。
2.毒理机制 白附子针晶具有很强的刺激性毒性,该针晶锐利的针尖、凹槽及倒刺结构是其刺激性的物质基础。毒针晶蛋白,尤其是白附子毒针晶中含有的白附子凝集素蛋白,能够增强白附子的刺激性毒性。
(三)毒性作用的预防
1.病证禁忌 孕妇禁用。阴虚燥咳、血症、热痰者禁用。
2.使用注意
用法用量:3~6 g。生品一般不内服,必要时遵医嘱。
炮制减毒:炮制要规范,单纯姜汁不能破坏其有毒成分,应配合白矾加工炮制。也有研究报告,本品经生姜、矾水炮制前后毒性无显著差异,煎煮后,麻辣感消失或降低,毒性并不降低,故要严格控制用量。
3.毒性中药管理 白附子是国家规管的毒性中药。
(四)中毒救治
西医救治:对症处理,予以洗胃、导泻等促进排泄、减少吸收。在洗胃、导泻基础上配合静脉滴注生脉注射液40 m L。用阿托品注射液,成人每次1~2 g混合于5%~25%的葡萄糖注射液10~20 mL中摇匀后立即静脉注射,同时皮下注射1 mg。如中毒症状15~30 min未开始消退,再静注1次,至心率正常时,每3~4 h皮下或肌内注射1 mg,至48 h心率无异常时停用。
中医救治:针刺内关、合谷、三阴交、气海、关元,益气养阴定心。肉桂9 g,水煎10 min分3次小心灌服,约1次/10 min。生姜汁,每次1汤匙缓缓灌入,1次/0.5 h,服2次后视好转情况,改用党参、干姜、炙甘草煎剂内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