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煎煮与炮制
2025年08月10日
五、煎煮与炮制
中药多采用水煎制备使用。煎药方法是否得当,直接影响中药的安全性及疗效。在煎煮时要注意水温,水温有助于药物成分的溶解,使原不溶于水或难溶于水的成分溶解出来,但若火力太强则易造成煳锅从而产生毒性。煎煮时也要考虑煎煮时间,一些药物需要久煎,如附子、制川乌等有毒之品,入煎剂要“先煎、久煎”,以减其毒性;相反,北豆根则随着煎煮时间的延长毒性会增加。煎煮时器皿的选择也很重要,砂锅或瓦罐因其导热均匀、保温性强有利于不耐热成分的保存;忌用铁、铜、铝等金属煎具,因植物性中药常含有的鞣质、有机酸、酚羟基等成分可与金属煎具发生化学反应,导致有效成分改变,妨碍吸收或产生有毒物质。
炮制减毒是保障毒性中药临床安全使用的重要途径,如古代医家所云:“凡小毒大毒之药,贵在炮制,去毒存性。”如马钱子剧毒,《中国药典》(2020年版)载马钱子需炮制后才能使用,经过砂炒的马钱子不仅毒性降低,且具有药效发挥持久的特点;川乌、草乌、附子等中药均含有乌头碱等双酯型生物碱,其治疗量与中毒量非常接近,极易发生中毒事件,临床上多采用蒸煮法降低或消除毒性;毒针晶和凝集素被认为是天南星科毒性中药中共性的毒性物质基础,经白矾浸泡和加热煮制可使毒针晶针样晶型结构被破坏,凝集素蛋白含量显著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