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草《神农本草经》

甘草《神农本草经》

本品为豆科植物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胀果甘草Glycyrrhiza inflata Bat.或光果甘草Glycyrrhiza glabra L.的干燥根和根茎。

甘、平。归心、肺、脾、胃经。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用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悸气短,咳嗽痰多,脘腹、四肢挛急疼痛,痈肿疮毒,缓解药物毒性、烈性。

(一)毒性成分

甘草中的毒性成分主要是甘草甜素、甘草酸、甘草次酸等。

图23-3 甘草部分毒性成分

(1)甘草甜素(CAS NO.:103000-77-7);(2)甘草酸(CAS NO.:1405-86-3);(3)甘草次酸(CAS NO.:471-53-4)

(二)毒性作用与机制

1.毒性作用 大剂量或小剂量长期服用甘草,大约20%的人可出现水肿、四肢无力、痉挛麻木、头痛、头晕、血压升高、低血钾、呼吸麻痹等。

消化系统:包括恶心、呕吐、腹泻等。

免疫系统:皮肤过敏反应,如瘙痒、脸部肿胀、皮肤风团样皮疹等;过敏性休克,如心慌气短、口唇及四肢末梢发绀、意识丧失等。

内分泌系统:功能紊乱、失调,泌乳、糖皮质激素样作用和盐皮质激素样作用;假低醛固酮症,表现为低血钾、高血压、浮肿、心律失常、呼吸困难等;或表现为兴奋、不能自主、无故发笑等神经、精神系统症状,毒性作用一般出现在连续超剂量服用4 d到1个月不等。

急性毒性:小鼠ip甘草浸膏的LD 50为3.6 g/kg,死于呼吸麻痹;小鼠ip甘草甜素的MLD为1 g/kg,ig的LD 50为3 g/kg,iv的LD 50为0.683 g/kg;小鼠ip甘草次酸的LD 50为308 mg/kg,死亡动物有腹膜炎,注入药物未完全吸收;小鼠ip甘草次酸琥珀酸半酯的LD 50为101 mg/kg,iv的LD 50为43 mg/kg。甘草酸单铵对家兔有一定的毒性,家兔ip甘草酸单胺的LD 50为400 mg/kg,MTD为300 mg/kg。

慢性毒性:连续给药两周,测得家兔全身累积性毒性的LD 50为每日300 mg/kg,MTD为每日200 mg/kg。

2.毒理机制

盐皮质激素样作用:甘草中含有的甘草甜素,可分解为甘草酸,后经肠道菌群降解为甘草次酸,后者不仅抑制11β-羟基类固醇脱氢酶(11β-hydroxysteroid dehydrogenase,11β-HSD),还与盐皮质激素受体结合,具有盐皮质激素样作用,长期使用能够导致水、Na+潴留,促进K+排泄,造成低血钾症,能够加重高血压、心衰等病情。

糖皮质激素作用:甘草甜素同时具有糖皮质激素作用,能够使蛋白质从骨骼肌中转移到肝脏,产生葡萄糖,导致血糖升高,因而对糖尿病患者具有一定的毒性作用。

(三)毒代动力学

目前尚无甘草毒代动力学报道。其药代动力学为:大鼠ig甘草酸铵500 mg/kg后,血浆中甘草次酸30 min达峰;iv甘草酸铵后形成肝肠循环,甘草酸铵4 h左右达峰;20 h后甘草酸铵消失而甘草次酸保留。大鼠ig甘草甜素后吸收的基本形式为甘草甜素、甘草次酸,药代动力学模型符合二室开放模型,大鼠ig甘草甜素600 mg/kg后,t 1/2α为42.67 min、t 1/2β为47.46 min,C max为2 122.09μg/m L。

(四)毒性作用的预防

1.病证禁忌 湿浊中阻而脘腹胀满、呕吐及水肿者禁服。老年人,心血管病、肾脏病、高血压及糖尿病患者慎用。

2.配伍禁忌

中药配伍:甘草反甘遂、大戟、海藻、芫花。

中西药配伍:甘草的甘草甜素有糖皮质激素作用,与部分抗菌药联用会降低药物利用率,故不宜与氯霉素、红霉素、两性霉素B配伍使用;甘草具有促进K+排泄作用,会提高心脏对强心苷类药物敏感性,造成中毒;排钾性利尿药物如利尿酸、呋塞米、氢氯噻嗪等与甘草合用,会造成血清K+浓度过低,造成低血钾症;甘草的糖皮质激素样作用有升高血糖效应,拮抗降糖药物的作用,故不宜与降糖药配伍。

3.使用注意

用法用量:2~10 g。使用甘草及其制剂要控制剂量和使用时间,防止因长期过量服用造成低血钾、假醛固酮症等。

(五)中毒救治

西医救治:出现假醛固酮、低血钾症应立即停药或给予醛固酮拮抗剂安体舒通;其他对症支持疗法。

中医救治:浮肿用五苓散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