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中毒的原因

第一节 中药中毒的原因

中药本身含有有毒成分是中药中毒的原因之一,毒性成分不同,其毒性反应的表现亦不同。中药毒性成分主要为生物碱、强心苷、皂苷、氰苷、毒蛋白类,以及神经毒、心脏毒、出血毒、砷、汞、铅等。近代医药学家科学地揭示了中药“毒”的本质,如砒霜有剧毒是因其含有砷;雷公藤所含生物碱可使肝脏、肾脏、心脏发生出血和坏死。此外,中药中毒的原因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药物未经炮制或炮制不当

绝大多数中药,尤其是毒性较强的中药,一般要经过炮制后才能使用。如天南星、附子、川乌、草乌、半夏等,多需经加工炮制后使用,否则易引起中毒。使用不当也很容易产生毒性作用,如乌头、附子、商陆要先煎、久煮以减毒。

煎服用具不妥也会引起中毒。自古至今均认为以陶器为煎煮或服用中药器具为妥,但随着金属的发现及使用,铜器、铁器、银器等也被用作煎服药器具。然而化学性质不稳定的金属器具,易与药物起化学反应,因而影响药效,甚至产生毒性作用,故不宜使用。

(二)配伍不当

中药的配伍原则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就已明确指出,即:“当用相须相使则良,勿用相恶反者,若有毒宜制,可用相恶相杀者,不尔,勿合用也。”这也就是利用相须、相使的配伍方法,发挥药物的协调作用,对有毒的药物要用相制的配伍方法,以制其毒性作用。反之,如果配伍不当,则会增强药物的毒性。

(三)药不对症

辨证论治、对症下药是中医用药的基本原则,医生开处方时必须根据望闻问切四诊,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同时因地因时制宜,严谨组方,随病症变化合理用药。药之能治病是用其偏性调节机体之偏。药不对症,药之偏性必然对机体产生危害。即使像人参这样的补益药亦是如此。人参用于正常人,少量可以适应,高血压患者长期大量应用则可能会中毒。

(四)剂量过大或时间过长

剂量和服用时间是产生疗效的基础,但用量过大,服用时间过长,则会发生毒性作用。药性峻烈、治疗量与中毒量甚为接近的毒性中药,如草乌、斑蝥、蟾酥、砒石等,过量服用易出现中毒。即使是药性平缓的中药,如果服用时间过长,同样可以引起毒性作用。某些中药,特别是矿物类药,有一定蓄积性,久服可致中毒,甚至死亡。一些外用药贴敷时间过长,可经皮肤、黏膜及呼吸道中毒甚至死亡。因剂量和服用时间导致中毒的常见原因包括处方用药过量、不遵守医嘱随意服用等。

(五)体质因素

体质是由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所形成的形态结构、功能活动方面固有的、相对稳定的个体特性。由于体质原因个体对中药的耐受性存在差异,某些药物的处方剂量虽在安全范围内,也会引起毒性反应,如临床时有报道白芍、熟地黄、牡蛎引起的过敏反应。

(六)误食误用

中药品种繁多,存在很多同名异药、同药异名现象及因形似而不易区分的药物。如独活与毒芹,俗名均称“走马芹”,但独活是常用的祛风除湿药,无毒;而毒芹则是一种剧毒植物,在临床上有误将毒芹作独活致死的病例。再如把天仙子作菟丝子、把商陆当人参、贪吃白果等,均可造成中毒。香港曾出现饮用了混杂的五指毛桃汤水而导致钩吻中毒的个案。五指毛桃本身并无毒性,但由于其植物生长在遍布有毒植物的山野间,其中常见的有毒植物如钩吻(又名断肠草,为一种有毒的马钱科植物),加上粗叶榕与钩吻的根部外形颇为相像,故在采挖五指毛桃时,极有可能混入有毒的钩吻。

(七)有意或擅自服用

用毒药进行谋杀或自杀引起的中毒或死亡。所用药物大多是砒霜、雄黄、马钱子、巴豆、斑蝥、生草乌等。还有些人因缺乏医药知识,擅服中毒。

(八)药物品种、基原混乱导致中毒

有些中药品种混乱,有好几个基原,其中有的无毒,有的有毒。如五加皮有南、北之分,南五加皮(即《中国药典》2020版五加皮的别名)为五加科植物细柱五加Acanthopanax gracilistylus W.W.Smith.的根皮,无毒;北五加皮为萝摩料植物杠柳Periploca sepium Bge.的根皮,有毒。两个品种统称五加皮,以致应用时常因品种混乱而中毒。目前《中国药典》(2020年版)已将有毒的北五加皮定名为香加皮,以示区别。又如大戟有京大戟和红大戟两种,京大戟基原为大戟科植物,为《中国药典》(2020年版)载“有毒”中药;而红大戟基原为茜草科植物,为《中国药典》(2020年版)载“小毒”中药。

(九)中药中重金属农残超标引起中毒

中药的种植环境直接影响到中药中重金属农残含量是否符合国家规定的限量标准。种植环境的相关因素如大气、土壤及水中重金属农残含量在中药种植前及种植过程不同时期应进行检测;周围是否有工业排放导致环境污染也在需要考察范围。如果忽视环境等因素造成种植的中药中重金属农残超标,则可能是引起中药中毒的一个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