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楝子《本草正》

川楝子《本草正》

本品为楝科植物川楝Melia toosendan Sieb.et Zucc.的干燥成熟果实。

苦,寒;有小毒。归肝、小肠、膀胱经。疏肝泄热,行气止痛,杀虫。用于肝郁化火,胸胁、脘腹胀痛,疝气疼痛,虫积腹痛。

(一)毒性成分

川楝素被认为是川楝子的主要毒性成分,常引起急性药物性肝损伤。

(二)毒性作用与机制

1.毒性作用

消化系统:川楝子的中毒主要表现为胃肠道刺激反应,如腹痛、恶心、呕吐、腹泻,常引起急性药物性肝损伤,可引发急性中毒性肝炎,出现血清转氨酶升高、黄疸、肝大叩痛。

泌尿系统:川楝子提取物灌胃大鼠,Scr、BUN水平均显著升高,出现蛋白尿。川楝子可致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产生空泡变性,肾小球体积增大,肾小管上皮细胞坏死脱落和水肿。

神经系统:神昏、嗜睡、烦躁、呼吸中枢麻痹、呼吸困难。

运动系统:川楝素可引发一定程度的肌无力。大鼠给药川楝素后,其膈肌收缩反应幅度先是增大,然后逐步减小,最后完全停止。在去神经骨骼肌上,川楝素能增强直接刺激引起的收缩反应。

图14-1 川楝素

(CAS NO.:58812-37-6)

生殖系统:川楝素可引起孕鼠早期胚胎的丢失。在剂量为20μg时可引起小鼠早期胚胎异常,当剂量加大到30μg时可使妊娠小鼠的胚胎着床后全部流产、死亡或溶解。川楝子油有杀灭大鼠精子的作用。

其他系统:可见内脏出血、循环衰竭等。

急性毒性:小鼠sc川楝素13.6 mg/kg,24 h后可观察到血清ALT升高。猴连续5 d注射0.2 mg/kg川楝素,5 d后可致死,组织病理显示内脏瘀血、肝细胞肿胀,出现枯否细胞和吞噬颗粒并可见胞浆空泡样变。小鼠ig、iv、sc和ip川楝素的LD 50分别为244.2 mg/kg、14.6 mg/kg、14.3 mg/kg、13.8 mg/kg,ig时毒性最小。大鼠ig和sc川楝素的LD 50分别为120.67和9.8 mg/kg。家兔iv川楝素的LD 50为4.2 mg/kg。川楝素对犬的MLD为307.5 mg/kg,对猫为3~4 mg/kg。猪对川楝子较为敏感,食用150~200 g即可中毒死亡。以20 g/kg的剂量对猴ig川楝子提取液,3 d后动物死亡,病理检查发现肝细胞变性、肝窦狭窄、枯否细胞明显肿大。考察川楝子不同提取部位的急性毒性,测得小鼠ig川楝子乙酸乙酯提取物的LD 50为82.85 mg/kg,小鼠ig川楝子石油醚提取物、乙醇提取物及水提物的MTD分别为132.2 mg/kg、122.0 mg/kg、52.0 mg/kg,在此剂量下各组动物均未出现明显异常,提示川楝子的乙酸乙酯部位有较强的毒性。小鼠sc川楝素的LD 50为18.7 mg/kg,为强累积性药物;猴iv川楝素累积至1.0 mg/kg便可致死。

慢性毒性:以60 g/kg和120 g/kg的剂量对大鼠进行川楝子提取液灌胃,连续给药45 d,发现大鼠肝、肾均产生毒性,提示川楝子不可长期服用。

2.毒理机制

消化系统:以120 mg/kg的生药量一次性对大鼠进行川楝子提取液灌胃,比较正常大鼠和给药大鼠肝组织的SOD、MDA、γ-GT、GSH-Px、TNF-α的含量,结果表明给予川楝子提取液后大鼠肝组织中SOD活性明显下降,过氧化物含量明显上升,GSH酶系活性下降,TNF-α下含量显著升高,提示川楝子的肝毒性与氧自由基和炎症因子的产生有关。大鼠单次灌胃给予川楝子后,肝脏毒性在2 h达到高峰,且随着剂量增加,肝毒性反应逐渐增强,显示存在毒性时效和剂量依赖性。

(三)毒代动力学

目前尚无川楝子毒代动力学报道。其药代动力学为:川楝素的C-T曲线符合二室模型,吸收分布较快,分布广;周边室药物浓度较高;口服生物利用度在30%~40%之间,t 1/2为25 h左右。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表明该药物浓度在肝、胆、十二指肠等消化器官中最高,连续给药时有蓄积。

(四)毒性作用的预防

1.病症禁忌 脾胃虚寒者禁服。肝功能不全者和胃溃疡患者慎用。

2.使用注意

用法用量:入汤剂使用量应在5~10 g。

炮制减毒:川楝子炒制后毒性降低,平常应用炒制品,少用生品。

基原鉴别:苦楝子为楝科植物楝树Melia azedarach L.的成熟果实,其性能、功用与川楝子相似,但苦楝子毒性较大,不可替代川楝子使用。

(五)中毒救治

西医救治:清水洗胃、导泻、静脉输液,以促进毒物尽快排出。肌内注射0.5 mg新斯的明,20 min重复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