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神农本草经》

半夏《神农本草经》

本品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Pinellia ternata(Thunb.)Breit.的干燥块茎。

辛,温;有毒。归脾、胃、肺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用于湿痰寒痰,咳喘痰多,痰饮眩悸,风痰眩晕,痰厥头痛,胃气上逆,呕吐反胃,胸脘痞闷,梅核气;外治痈肿肿毒,瘰疬痰核,毒蛇咬伤。

(一)毒性成分

半夏中刺激性和毒性成分主要是半夏毒针晶(由草酸钙、蛋白质和多糖组成)、半夏凝集素蛋白、姜辣醇、2,5-二羟基苯乙酸、3,4-二羟基苯甲醛及其葡萄糖苷和溶血磷脂酰胆碱。

(二)毒性作用与机制

1.毒性作用 生食0.1~1.8 g半夏即可引起中毒,一般在服药后30 min至2 h出现中毒症状。有对口腔、咽喉、食管及胃肠道黏膜的刺激作用及内脏毒性。中毒轻者咽部灼痛、口舌麻木;重者咽部灼痛、失音、口舌麻木、呼吸困难、上腹不适、恶心呕吐、四肢麻木,严重者出现抽搐、喉部痉挛症状,最后可因呼吸麻痹而死亡。

急性毒性:小鼠ip半夏浸膏的LD 50为325 mg/kg。小鼠ig生半夏粉水混悬液的LD 50为42.7 g/kg。

图19-1 半夏部分毒性成分

(1)3,4-二羟基苯甲醛(CAS NO.:139-85-5);(2)3,4-二羟基苯乙酸(CAS NO.:102-32-9);(3)溶血磷脂酰胆碱(CAS NO.:9008-30-4);(4)2,5-二羟基苯乙酸(CAS NO.:451-13-8);(5)姜辣醇(CAS NO.:23513-14-6)

慢性毒性:生半夏中毒的靶器官主要是肝、肠和肾脏。小鼠分别ig生半夏混悬液、生半夏汤与制半夏汤,剂量均为100 g/kg,每3 h 1次,共5次,观察1周。结果表明,制半夏相比生半夏毒性明显降低,与生半夏混悬液相比,生半夏汤的毒性也大大降低,表明加热或炮制对生半夏有解毒作用。

生殖毒性:ig生半夏9 g/kg,对妊娠母鼠和胚胎均有非常显著的毒性,相同剂量的制半夏则毒性降低,证明炮制降低了半夏的毒性。半夏的毒性与炮制、制剂有密切关系。各种半夏炮制品刺激性强度大小为:生半夏>清半夏>姜半夏>法半夏。但制半夏汤剂30 g/kg(相当于临床常用量的150倍)则能引起孕鼠阴道出血、胚胎早期死亡数增加、胎儿体重显著降低,说明半夏汤剂的妊娠毒性不因炮制而降低。家兔实验也发现,制半夏和生半夏汤剂在对妊娠家兔母体无影响的情况下,能够引起死胎显著增加、胎儿体重显著下降、胎儿之间的大小差异突出,证明半夏汤剂的胚胎毒性不因炮制而有所降低。

2.毒理机制 生半夏及其所含的辣醇及酸类对口腔、喉头及胃肠道黏膜有强烈刺激性,可致失音、呕吐及腹泻,严重者可致喉头水肿,甚至窒息;所含的植物甾醇、生物碱对中枢及周围神经有抑制作用,烟碱对神经节有双向作用。对交感神经节和副交感神经节,小剂量兴奋,大剂量抑制,中毒后出现短暂兴奋,随后即是长时间的抑制。半夏中毒机制主要是抑制神经系统。

(三)毒性作用的预防

1.病证禁忌 阴虚有热、血证、肺燥而咳痰不爽者不宜应用。孕妇慎用。

2.配伍禁忌

中药配伍:不宜与川乌、制川乌、草乌、制草乌、附子同用。

3.使用注意

用法用量:3~9 g。内服应选择姜半夏、法半夏、清半夏等炮制品,生品一般仅供外用。若用生半夏内服则必须煎熟,一般煎1 h以上,并配伍生姜或干姜或甘草之类。

炮制减毒:有研究表明,半夏经过8%的白矾或p H>12的生石灰水炮制后可以消除麻辣刺激性,从而失去对黏膜细胞的刺激性作用,减毒机制与降低半夏毒针晶含量有关。

毒性中药管理:生半夏是国家规管的毒性中药之一。

(四)中毒救治

西医救治:半夏中毒后立即用1∶5 000高锰酸钾溶液或浓茶或鞣酸液洗胃,用硫酸镁导泻;内服蛋清、生姜汁、牛奶、稀粥、面糊、果汁等。若半夏中毒后引起心律失常,可以用阿托品、β受体阻滞剂等给予治疗。如果半夏中毒后出现过敏性药疹,可以肌内注射非那根25 mg,静脉注射25%葡萄糖溶液40 mL、10%葡萄糖酸钙10 mL、维生素C注射液1.0 g、地塞米松注射液10 mg,口服马来酸氯苯那敏。此外,可以通过利尿、改善血流量等方法来达到解救的目的。

中医救治:急取鲜生姜50 g,捣烂取汁服下。或生甘草30 g放于口中咀嚼,待唾液满口后频频吞下。或生姜60 g,生甘草50 g,煎水频服,同时可根据病情对症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