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中毒的救治

第四节 中药中毒的救治

中药中毒一经诊断,总体治疗原则是维持生命及避免毒物继续作用于机体,把维持机体各系统的功能放在首位。同时,在了解中毒中药的情况下,合理利用解毒剂进行解毒非常必要。具体救治办法如下。

(一)清除未吸收药物

1.吸入气体性中毒 有些药物煮、加工炮制或制成制剂时,其升腾的蒸气,经口鼻吸入肺部,并迅速进入血液循环,导致中毒。应立即使患者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通畅处,以提高患者血液氧分压,及时呼出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

2.皮肤、黏膜沾染中毒 许多药物所含的有毒成分具有较高的脂溶性,故能透入皮肤,轻则引起局部炎症,且其中毒的时间较口服快。斑蝥、巴豆、洋金花、水银、白矾、马桑粉、轻粉、蟾酥等如外用经皮肤吸收均可引起中毒。应立即脱去污染的衣服,并用大量温开水或淡盐水冲洗体表。

3.溅入眼内中毒 如斑蝥素等在制药时溅入眼内,引起流泪、眼睑浮肿、结膜炎、虹膜炎,甚至角膜溃疡;癞蛤蟆头部浆汁、芫花注射液溅入眼内,致眼睛损伤。对于眼内溅入毒药,必须争分夺秒,快救早治,才能防止病情恶化。

4.口服中毒 中药中毒以口服中毒较为多见。口服中药通常在胃内吸收不多,以小肠黏膜吸收为主,但因中药成分复杂、分子结构大等原因,吸收速度较为缓慢,进入小肠并不能立即完全吸收。因此,发现中毒后4~6 h内,对于一部分未被吸收的毒物应迅速采取催吐、洗胃、导泻及灌肠等方法,使其排出体外。

(二)阻止毒物吸收

1.给予保护剂 为黏附毒素,减少毒物对黏膜的刺激和腐蚀作用,可选用稀粥、牛奶、蛋清、镁乳及淀粉、豆浆等内服或灌肠,以缓和刺激,保护胃黏膜。初服50~100 m L,以后可少量频服,以上数种物质可交替应用。

2.给予吸附剂 活性炭能吸附大多数药物如各种生物碱类(乌头碱、莨菪碱类、烟碱等)及各种金属盐等,使其很快被吸附。通用解毒剂是由活性炭2份、氧化镁1份、鞣酸1份组成的混合物。每次用15 g左右,在一杯水中混匀,或者将其制成5%的混悬液洗胃和口服,既可吸附毒素,又可保护黏膜,但其解毒效果比活性炭差得多。

3.给予中和剂 当酸性药物中毒时,可用弱碱剂和氧化镁乳、肥皂水等中和之;如碱性药物中毒,则可用弱酸剂如稀醋酸或食醋、5%~10%枸橼酸、柠檬汁、橘子水等中和之。

4.给予氧化剂 某些毒物遇氧化剂易被氧化破坏,以此达到解毒的目的。氧化剂可用高锰酸钾1∶2 000~1∶5 000溶液或3%过氧化氢溶液。通常用于洗胃。常用于阿片类、士的宁、烟碱、奎宁、毒扁豆碱及砷化物、氰化物等中毒。

5.给予沉淀剂 0.2%~5%鞣酸溶液(亦可用浓茶代替)可使大部分有机物(如生物碱类)及重金属盐类沉淀形成难溶的沉淀物而不被吸收,如士的宁、金鸡纳生物碱、洋地黄及铅、铝、汞等重金属。有些中药能够吸附毒物或使某些毒物产生沉淀反应,或形成不溶性物质,使之不被吸收,从而减轻毒性反应。如赤石脂可吸附消化道内斑蝥、巴豆、砒石、雄黄等有毒物质,还可起到阻止肠道对毒素吸收的作用。

(三)加速已被吸收毒物的消除

1.加强肝脏的解毒功能 肝脏对许多毒物有解毒作用,是人体解毒的主要脏器。肝脏糖原含量充分与否,对肝脏解毒功能有很大影响。维生素C有促进肝糖原储存的作用,故应给予充足的维生素C和葡萄糖,以增强肝脏的解毒功能。

2.促进肾脏对毒物的排泄 大量饮茶、输液和使用利尿剂,可稀释毒物在血液的浓度及利尿促进毒物排出。利尿剂应选用作用较强、速效者,通常在静脉补液后,给予静脉注射(intravenous injection,iv)呋塞米20 mg,但要注意调整水与电解质的平衡及心脏负荷能力。当肾功能衰退时,不宜使用强效利尿剂,可采用透析疗法等使毒物尽快排出体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