罂粟壳《本草图经》
本品为罂粟科植物罂粟Papaver somniferum L.的干燥成熟果壳。
酸、涩,平。归肺、大肠、肾经。敛肺,涩肠,止痛。用于久咳,久泻,脱肛,脘腹疼痛。
(一)毒性成分
罂粟壳中主要的毒性成分为吗啡、罂粟碱、可待因等阿片类生物碱。
(二)毒性作用与机制
1.毒性作用 急性中毒可造成严重的呼吸抑制,导致呼吸麻痹而死亡;慢性中毒可致中枢成瘾性。给药后30 min至2 h可出现中毒症状;初期呼吸浅表而不规则(频率减慢,深度减弱),头晕、头痛、恶心、呕吐、汗出、烦躁不安,继而脉搏由快而慢渐弱,瞳孔极度缩小如针尖大,嗜睡、发绀,严重者出现肺水肿、体温及血压下降、手足发冷、肌肉松弛、抽搐、牙关紧闭、两目上视,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最后死于呼吸中枢麻痹。
图24-1 罂粟壳部分毒性成分
(1)吗啡(CAS NO.:57-27-2);(2)罂粟碱(CAS NO.:58-74-2);(3)可待因(CAS NO.:76-57-3)
急性毒性:小鼠ig、sc、ip和iv吗啡的LD 50分别为745 mg/kg、360 mg/kg、293 mg/kg和190 mg/kg;大鼠ig和ip吗啡的LD 50分别为255 mg/kg和160 mg/kg。小鼠ig、sc和ip罂粟碱的LD 50分别为325 mg/kg、280 mg/kg和117 mg/kg;大鼠ig、sc和ip罂粟碱的LD 50分别为230 mg/kg、151 mg/kg、64 mg/kg;小鼠和家兔iv罂粟碱的LD 50分别为25 mg/kg和18 mg/kg。小鼠ig、sc和ip可待因的LD 50分别为600 mg/kg、420 mg/kg和200 mg/kg;大鼠ig、sc和ip可待因的LD 50分别为250 mg/kg、190 mg/kg和130 mg/kg;小鼠和家兔iv可待因的LD 50分别为54 mg/kg和34 mg/kg。小鼠ig、sc和iv那可汀的LD 50分别为1 090 mg/kg、725 mg/kg和83 mg/kg。
慢性毒性:表现出厌食、便秘、消瘦、贫血、阳痿、早衰、成瘾等症状。小鼠ip吗啡连续20 d,肝重量明显减少,肝细胞平均直径、中央肝静脉直径、肝酶水平和血清一氧化氮含量均增大。
特殊毒性:大鼠iv吗啡连续3个月,精子形成受到明显影响,精原细胞、精母细胞、精细胞和精子数量均减少。
2.毒理机制
呼吸系统:吗啡对呼吸中枢具有特异性抑制作用。中毒时由于呼吸频率过慢,呼吸深度的加大不能代偿,造成严重缺氧,最后死亡。呼吸中枢麻痹为吗啡中毒的直接致死原因。
特殊毒性:吗啡的兴奋作用及其对瞳孔、平滑肌等的作用没有耐受性,故一段时间内服用吗啡或含吗啡药物即可成瘾,表现为便秘、瞳孔缩小,并产生“欣快症”及对吗啡的依赖性;戒断症状包括意识丧失、虚脱甚至死亡。
(三)毒代动力学
目前尚无罂粟壳毒代动力学报道。其药代动力学为:吗啡注射后1 h,血药浓度到达高峰,吸收后很快分布于实质性脏器,如脑、肺、肝、肾、脾及骨骼肌。罂粟碱在体内的t 1/2为1.7 h,口服罂粟碱片300 mg后,1.5~2 h内达血药高峰,浓度为1.0~1.5μg/m L,8 h后血药浓度仅为0.05μg/m L。
(四)毒性作用的预防
1.病证禁忌 脾胃虚寒者慎服。酗酒者禁用罂粟属植物,当血中有高浓度酒精时,小剂量吗啡亦可能致死。新生儿、孕妇,哺乳期、咳嗽、腹泻初起时、肺心病、肺气肿、支气管哮喘、肝功能不全、脑外伤、甲状腺功能减退者等禁用本品。
2.配伍禁忌
中药配伍:不宜与丹参注射液配伍使用,因罂粟碱会与丹参注射液反应产生沉淀。
3.使用注意
用法用量:3~6 g。本品易成瘾,不宜常服。
(五)中毒救治
西医救治:急性中毒者,先用碘酒20~30滴,加入温开水中饮服;然后洗胃、导泻、补液;必要时,输入血浆,吸氧,给予呼吸兴奋剂,如山梗菜碱、可拉明等(但不可使用印防己毒素和士的宁,以免和吗啡的脊髓兴奋作用相加导致惊厥)。可皮下注射或肌内注射盐酸丙烯吗啡及丙烯左吗喃等,可清除吗啡及其相关镇痛剂所引起的呼吸和循环抑制,并可升高血压。对于慢性中毒者,应逐步减量戒除,同时给予镇静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