藜芦《本草经集注》

藜芦《本草经集注》

本品为百合科植物藜芦Veratrum nigrum L.、牯岭藜芦Veratrum schindleri Loes.f.、毛穗藜芦Veratrum maackii Regel、兴安藜芦Veratrum dahuricum(Turcz.)Loes.f.及毛叶藜芦Veratrum grandiflorum(Maxim.)Loes.f.的根及根茎。

辛、苦,寒;有毒。归肝、肺、胃经。涌吐风痰,杀虫。用于中风痰壅,癫痫,疟疾,疥癣,恶疮。

(一)毒性成分

藜芦主要毒性成分是以原藜芦碱为代表的生物碱类化合物。

(二)毒性作用与机制

图25-4 藜芦部分毒性成分

(1)原藜芦碱A(CAS NO.:143-57-7);(2)藜芦新碱(CAS NO.:475-00-3);(3)藜芦碱(CAS NO.:62-59-9);(4)芥芬胺(CAS NO.:469-59-0)

1.毒性作用 通常为急性中毒,一般发生在2 h内,多见于5 min至1 h;主要表现为局部刺激症状、神经系统和急性心血管功能不全等方面,特别是迷走神经有兴奋性增高所产生的一系列症状,如初期舌及咽喉部有针刺样感觉,胃部灼热、恶心、频繁呕吐、流涎、腹泻、头痛、眩晕、出汗、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黄视、失明,严重时出现便血、血压下降、心律不齐、虚脱、痉挛抽搐、瘫痪、谵语、呼吸困难、心率减慢,最后多因呼吸中枢麻痹而死亡。外用可引起皮肤黏膜灼痛、喷嚏、流泪等。服散剂0.6 g即可引起严重反应,成人煎服5.2~8 g即中毒。

急性毒性:小鼠sc藜芦浸出液的LD 50为1.78 g/kg;小鼠ig生藜芦1.8 g/kg即有死亡,增加至3.6 g/kg时死亡率为60%。小鼠ig藜芦生品、米泔制品和醋制品水提物的LD 50分别为4.2 g/kg、5.3 g/kg和3.2 g/kg,且藜芦米泔制品水提物中藜芦新碱含量最低,而藜芦醋制品水提物中含量最高,提示藜芦的毒性可能与藜芦新碱有关。昆明小鼠ig藜芦总提取物的LD 50为564.94 mg/kg,相当于14.61 g生药/kg;ig藜芦乙酸乙酯提取物的LD 50为242.66 mg/kg,相当于34.76 g生药/kg;ig藜芦氯仿提取物的LD 50为101.51 mg/kg,相当于11.07 g生药/kg,提示氯仿部位毒性较大。小鼠iv芥芬胺的LD 50为9.3 mg/kg;小鼠sc和iv天目藜芦碱的LD 50分别为26 mg/kg和3.2 mg/kg。藜芦乳膏对大鼠完整皮肤及破损皮肤均不发生急性毒性反应,对兔完整皮肤和破损皮肤无刺激性,对豚鼠完整皮肤无致敏作用。

特殊毒性:妊娠母牛藜芦中毒后表现出一系列不同程度的中毒反应。妊娠期15~16 d中毒易造成流产;妊娠期17~18 d中毒,胚胎极易发生畸形;妊娠19 d后中毒很少导致畸形,但易出现死胎。藜芦碱对大鼠、小鼠和仓鼠有致畸作用。

2.毒理机制

与乌头碱相似,主要作用于运动神经和迷走神经,并对中枢神经和骨骼肌先兴奋后麻痹的作用。藜芦碱对消化道黏膜有强烈的刺激作用,引起恶心、呕吐以及食道和胃肠炎症;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使大脑先兴奋后抑制,出现痉挛、抽搐以及昏睡昏迷等意识障碍症状;刺激延脑迷走神经核,使迷走神经兴奋性增高,导致血压下降、心率变慢、心律不齐、大量出汗、肠蠕动增强以及呼吸抑制。

(三)毒代动力学

目前尚无藜芦毒代动力学报道。其药代动力学为:藜芦碱可以通过消化道和皮肤途径吸收入血,主要从肾脏排泄;藜芦生物碱还有明显的蓄积作用。

(四)毒性作用的预防

1.病证禁忌 体虚气弱者及孕妇禁服。低血压、主动脉狭窄、嗜铬细胞瘤、洋地黄中毒及非高血压继发的颅内压升高者禁用本品。尿毒症、心绞痛、严重脑血管疾病及服用奎尼丁的患者慎用。

2.配伍禁忌

中药配伍:反细辛、芍药、人参、沙参、丹参、玄参、苦参。

3.使用注意

用法用量:忌食羊肉、羊脂、羊血等食物。

(五)中毒救治

西医救治:以1∶2 000高锰酸钾液或1%鞣酸洗胃;腹泻不严重者,可给硫酸镁导泻,然后服用活性炭;抢救药物以拟交感胺类,如麻黄碱、苯甲麻黄碱和阿托品等效果较好,但禁用肾上腺素。心率减慢者可肌内注射或静脉注射阿托品0.5~1 mg。严重者可每隔15~30 min重复1次,直至心率恢复、血压正常为止。也可适当肌内注射新福林10 mg。补充体液及电解质等对症支持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