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概  述

第一节 概  述

现代毒理学常用毒物、毒性、毒效来评价毒物的有害作用。毒物(toxicant)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以较小剂量进入机体就能干扰正常的生化过程或生理功能,引起暂时或永久性的病理改变,甚至危及生命的物质。广义的毒物是指因大剂量、长时间使用或基因多态性对机体造成毒性反应的物质。毒性(toxicity)是指毒物在一定条件下,损害生物体的能力,是一种内在固有的性质。毒效(toxicity effect)是指毒物对生物机体的有害作用,是一定条件下毒性作用的临床表现。

中药毒理学有关毒物、毒性、毒效的认识与现代毒理学基本一致,而对于毒性中药引起生物体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后出现的毒性程度、类型,中药毒理学有自身的认识,并由此逐渐形成了中药毒效动力学(Toxicodynamics of Chinese Medicines)。

因此,中药毒效动力学的定义为研究中毒时中药对机体的作用及其规律的科学。近年来,中药的毒性成分逐渐被发现,其可分为两种类型:一是毒性成分为非有效成分,如半夏、白果、苍耳子等都含有无治疗意义的有毒成分,把它们去掉就可以防止中毒。二是毒性成分亦是有效成分,即以其毒性来治疗疾病,如川乌、草乌、雪上一枝蒿等乌头类药物,其含有的乌头碱有剧毒,尝之麻辣刺喉,是止痛和局部麻醉的有效成分;又如砒霜中的As2 O3、雄黄中的二硫化二砷(As2 S2),它们虽为毒性成分,但可用于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为了减少中药的毒性,常对其进行特殊的炮制或与甘草、干姜等配伍使用,在保证一定药效的基础上降低其毒性作用。因此,有毒的药物用之得当,可以治疗疾病,即是药;用之不当,则会伤人害命,即为毒。中药学家的任务就是要避其毒、扬其效,让其更好地为人类的健康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