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荷《新修本草》

薄荷《新修本草》

本品为唇形科植物薄荷Mentha haplocalyx Briq.的干燥地上部分。

辛,凉。归肺、肝经。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气。用于风热感冒,风温初起,头痛,目赤,喉痹,口疮,风疹,麻疹,胸胁胀闷。

(一)毒性成分

挥发油是薄荷的主要成分,油中所含的薄荷醇(menthol)是薄荷发挥功效和产生毒性的主要成分。另外,薄荷油中所含的胡薄荷酮(pulegone)可能是其导致肝毒性的成分。

图7-4 薄荷部分毒性成分

(1)薄荷醇(CAS NO.:89-78-1);(2)胡薄荷酮(CAS NO.:89-82-7)

(二)毒性作用与机制

1.毒性作用 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心动过缓、血压下降、头昏、手足麻木、步态不稳、昏睡、昏迷等。部分患者可出现喉头痉挛、呼吸慢、呼吸道分泌物增加、血压下降等。可发生过敏性皮肤改变。过量服用薄荷油后,首先出现胃肠不适,1~2 h内出现中枢神经系统毒性。

神经系统:薄荷醇能兴奋中枢神经,中毒时可从兴奋到抑制,最后麻痹,特别对延脑作用更强。

消化系统:胡薄荷酮体内代谢物直接对肝细胞产生毒性作用。

免疫系统:薄荷对人淋巴细胞有明显的细胞毒性。

急性毒性:薄荷油给药后小鼠很快(2~10 min)出现兴奋、震颤、多动、上跳、定向障碍、呼吸急促、俯卧不动,呈深度醉酒状,40~60 min后逐渐恢复或出现死亡。小鼠ig薄荷油的MTD>4 000 mg/kg,iv的LD 50为1 144.9 mg/kg。

慢性毒性:薄荷油中存在的胡薄荷酮及其代谢物薄荷呋喃(menthofuran)在高剂量下具有潜在毒性。大鼠每日ig胡薄荷酮≥150 mg/kg,连续2周,才能看到肝脏坏死和细胞质空泡化。在大鼠3个月给药研究中,每日ig胡薄荷酮≥75 mg/kg,可见大鼠胆管增生,肝细胞局灶性坏死、肥大及肾小球病变。

特殊毒性:薄荷油可剂量依赖性地诱导果蝇体细胞突变。

2.毒理机制

消化系统:胡薄荷酮在薄荷油中含量为0.5%~1.5%,具有左旋和右旋两种异构体,在肝微粒体酶作用下,右旋胡薄荷酮体内主要经CYP1A2代谢生成薄荷呋喃,快速而大量地削弱GSH,并与某些蛋白质共价结合,导致肝细胞毒性。而左旋胡薄荷酮则不能生成薄荷呋喃。

(三)毒代动力学

目前尚无薄荷毒代动力学报道。其药代动力学为:薄荷油吸收迅速,易通过血脑屏障,但作用维持时间短。薄荷醇主要通过肝微粒体CYPs在肝脏中代谢,随后通过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UDP-glucuronyl transferases,UDPGT)进行生物转化。薄荷醇以薄荷醇葡萄糖醛酸苷的形式排入胆汁。特别是,数据显示了CYP2A6(参与薄荷醇羟化的主要CYPs)和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2B7(UDP-glucuronyl transferase 2B7,UGT2B7)的表达在确定薄荷醇清除量方面的重要性。因此,影响CYP2A6或UGT2B7活性的物质有可能改变薄荷油的C-T曲线。胆汁排泄后,薄荷醇葡萄糖醛酸苷经历肝肠循环。

(四)毒性作用的预防

1.病证禁忌 表虚自汗者不宜用。

2.使用注意

用法用量:3~6 g,后下。夏日鲜薄荷泡茶喝,每次3~5片叶,不可大量。

(五)中毒救治

西医救治:采用催吐、导泻、洗胃等排出毒物措施。使用N-乙酰半胱氨酸(N-acetylcysteine)进行解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