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药毒效成分
中药产生毒性作用的成分不同,毒理机制也不一样,毒效成分有以下几类。
1.生物碱类 生物碱是一类含氮的有机化合物。容易引起毒性反应的含生物碱中药很多,对机体的毒性可因所含生物碱的不同而异。
(1)乌头碱:如川乌、草乌、附子、天雄、雪上一枝蒿、金牛七、铁棒锤等。毒理作用表现为神经系统和心脏毒性,使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先兴奋后抑制甚至麻痹,并能直接作用于心脏,产生异常兴奋。
(2)雷公藤碱:如雷公藤、昆明山海棠等。可引起视丘、中脑、延脑、脊髓的病理改变,并可导致实质脏器的变性坏死。
(3)士的宁:如马钱子、钩吻等。可选择性地兴奋脊髓;并能够阻断神经肌肉传导,具有箭毒样作用,中毒者可因为呼吸肌强直性痉挛造成窒息。
(4)莨菪碱、东莨菪碱、阿托品:如洋金花、天仙子、颠茄等。其毒性作用是阻断节后神经能神经所支配的效应器上的M胆碱受体(muscarinic acetylcholine receptor,M-receptor);对中枢神经系统是先兴奋后抑制,对周围神经则为抑制交感神经,致死原因主要为中枢缺氧,脑水肿而压迫脑干,使呼吸中枢抑制或麻痹,呼吸和心脏衰竭。
(5)麻黄碱:如麻黄等。对呼吸、血管运动中枢神经及交感神经皆有一定毒性,并具有类肾上腺素的作用,能够松弛支气管平滑肌,加快心率,升高血压。
(6)甾类生物碱:如龙葵、藜芦等。主要对胃肠道有刺激性。
(7)类似烟碱及毒芹碱:如半夏、天南星等。除了刺激泪黏膜,引起喉头水肿外,对呼吸中枢有抑制作用。
(8)秋水仙碱类:如山慈菇等。秋水仙碱在体内有蓄积作用,排泄甚慢,当其在体内被氧化成二秋水仙碱时则有剧毒,能对呼吸中枢、胃肠道及肾脏有刺激性毒性,甚至造成死亡。
2.苷类 苷类是由糖和非糖物质组成的化合物,其中非糖的部分称为苷元。根据苷元的不同,又分为以下几类。
(1)强心苷类:强心苷是许多植物中含有的对心脏有显著作用的甾体皂苷类成分,能使心肌收缩增强、心率减慢。其共同特点是小剂量有强心作用,较大剂量或长时间应用则可致心脏中毒而停搏。如香加皮、洋地黄、夹竹桃、罗布麻、福寿草、羊角拗、万年青等中的有毒成分为强心苷,中毒后主要表现为心律失常和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蟾酥主要有毒成分为蟾蜍毒素(bufotoxin),有洋地黄样作用。
(2)氰苷类:许多植物的种仁含有氰苷,进入人体后经水解产生氢氰酸,为一种极其强烈的细胞毒,这类植物多见于蔷薇科和豆科中。如苦杏仁、桃仁、枇杷仁、郁李仁、火麻仁、瓜蒂、狗爪豆等均含有杏仁苷、亚麻仁苦苷等氰苷成分,水解后可析出氢氰酸作用于细胞内代谢酶系统,引起组织缺氧,并损害中枢神经系统,中毒后主要表现为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3)皂苷类:皂苷的苷元有甾体化合物和三萜类化合物等。皂苷的毒性主要是对局部有强烈的刺激作用,并能抑制呼吸、损害心脏,尚有溶血作用。主要表现为胃肠道刺激症状及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如皂荚、关木通、黄药子、商陆等可引起腹痛、吐泻等肠胃刺激症状;关木通可损害肾脏;黄药子毒害肝;商陆损害心脏,并可引起呼吸麻痹等。
(4)黄酮苷类:如臭梧桐、广豆根、千里光、杜鹃花、银杏叶、羊踯躅、芫花等。中毒反应以消化系统和神经系统的损害为主要表现,还可能涉及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及皮肤系统等多个系统。
(5)蒽醌苷类:如大黄、芦荟、虎杖、羊蹄、望江南等。可出现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等毒性。还引起早期胚胎流产、胸腺萎缩等症状。
(6)其他苷类:如苍耳、牵牛子、大戟、鸦胆子、藏红花等。典型中毒反应包括头晕头疼和恶心呕吐,严重时还可伴有抽搐和低血糖等症状,可引起多脏器功能衰竭,并抑制免疫功能。
3.植物毒蛋白类 植物毒蛋白主要存在于植物的种子内,经榨油后则存留于油渣中,是由各种氨基酸组成的高分子化合物。其毒理作用为对胃肠黏膜具有强烈的刺激和腐蚀作用,能引起广泛性内脏出血。如麻疯树、天花粉、半夏、苍耳子、白扁豆、苦楝子、巴豆、望江南子、蓖麻子、相思豆等均含有毒蛋白,中毒反应多表现为剧烈吐泻、呕血、血尿,甚至惊厥、死亡。
4.萜类及内酯类 中草药中含的萜类及内酯类化合物的结构较为复杂,有酸和酚两种化学性质,可溶于极性溶液。其毒理作用为对局部有强烈的刺激性,并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抑制作用。中毒后主要表现为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及胃肠道反应。如艾叶主含挥发油、苦艾素,对皮肤有刺激作用,内服可刺激胃肠道,并可由门脉而达肝脏,引起肝细胞损害;马桑所含的马桑内酯,其毒性与印防己毒素相近,可兴奋大脑及延脑,并降低体温,引起惊厥、窒息。
5.酸和醇类 如马兜铃、关木通、广防己、青木香、细辛、藤黄、油桐、莽草、红茴香、银杏、大风子、大麻、使君子、半夏、乌桕、蛇莓、芫花、甘遂、白花丹、瓜蒂、牛皮消等。可引起肾毒性、胃肠道刺激、肝损伤、心脏损伤等。
6.挥发油类 如细辛、白芷、艾叶、樟木、土荆芥、大蒜、薄荷、丁香、白花菜、石菖蒲、侧柏叶、假黄皮、肉桂、啤酒花、土一枝蒿、水蓼、桉叶、白瑞香、松香等。可引起头痛、气急、呕吐、烦躁、出汗、颈项强直、毛发竖立、口渴、脉速、体温及血压升高,瞳孔轻度散大,面色潮红、肌肉震颤、全身紧张,痉挛、牙关紧闭、角弓反张,乃至意识不清、四肢抽搐、眼球突出、神志昏迷、尿闭,甚至呼吸麻痹等。
7.动物毒素类
(1)河鲀毒素类:如河豚等。可阻断神经传导,使神经麻痹。
(2)蟾毒配基类:如蟾酥等。可引起消化系统、循环系统、神经系统中毒症状;若蟾蜍毒液误入眼中,则会导致眼部疼痛剧烈、流泪不止、眼睑浮肿、结膜充血,甚则角膜溃疡。
(3)蛇毒类:如眼镜蛇、白花蛇、蝮蛇、金环蛇等。中毒表现为呼吸困难、精神萎靡、眼球昏暗、眼角有分泌物、身体出现扭体抽搐,乃至死亡。
(4)斑蝥素类:如斑蝥、红娘子、青娘子、葛上亭长、地胆等。可引起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等毒性反应,严重者出现高热、惊厥、昏迷,甚至死亡。
(5)麝香酮类:如麝香等。表现为口腔黏膜溃烂、牙齿松动、牙龈出血、鼻出血,心跳呼吸加快、消化道出血、尿血,甚至四肢厥冷、颜面发青、呼吸不规则、瞳孔散大、尿闭、抽搐,甚至昏迷等。
(6)胆酸类:如牛黄、青鱼胆等。可出现过敏反应,以及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中毒症状等,甚至休克。
(7)动物毒蛋白类:如全蝎、蜈蚣等。可引起咳嗽、呼吸困难、急性肺水肿、呼吸肌麻痹、过敏反应,以及心脏、肝脏和肾脏毒性等。
8.重金属类 中药中含重金属的药物主要是矿物类药物,其中对人体毒性作用较大的有以下几种。
(1)汞类:汞为一种原浆毒,汞化合物对人体具有强烈的刺激性和腐蚀作用,并能抑制多种酶的活性,引起中枢神经和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如水银、轻粉、朱砂、红升丹、白降丹等中毒后,可出现精神失常、胃肠道刺激症状及消化道出血症状,严重时可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而死亡。
(2)铅、铜类:铅是多亲和性毒物,作用于全身各个系统,主要损害神经系统、造血系统、消化系统和心血管系统。含铅类中药有密陀僧、铅丹等。其中毒有急性铅中毒和慢性铅中毒两类。急性铅中毒多见于一次服用过量的可溶性铅盐,以消化道症状为主,同时可发生中毒性肝炎、中毒性肾病,严重的可出现中毒性脑病;慢性中毒者多为长期持续服药所致,一般经常有腹部绞痛、便秘、肌肉关节痛、齿龈变色、贫血、肝肿大、多发性神经炎等症状,并可出现铅麻痹,时间延长可致肾炎、尿毒症等。铜类中毒可导致急性肠胃炎,中毒者口中有金属味,流涎、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有时候出现呕血、黑便。口服大量铜盐后,牙齿、齿龈、舌苔蓝染或绿染,呕吐物呈蓝绿色,血红蛋白尿或血尿,尿少或尿闭,病情严重者因肾功能衰竭而死亡。
(3)砷类:砷化合物具有原浆毒作用,能够抑制含巯基酶的活性,产生细胞窒息;并能使全身的毛细血管极度扩张,大量的血浆漏出,以致血压降低,还可导致肝脏萎缩、中枢神经损害,以及心、肾的严重损害。含砷类药物有砒霜、雄黄等,此外,有些无毒性的矿类药如石膏、代赭石等,若含砷量超过一定标准时,亦可引起砷中毒。
(4)硫、硼、锌化合物:如硫黄、硼砂等。硫黄能与Hb结合,使Hb失去运输氧的能力,导致组织器官缺氧;硼砂中毒轻者会食欲减退、消化不良,严重者会出现呕吐、腹泻、红斑、循环系统障碍、休克、昏迷等症状。硼砂还可减少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如链霉素等药物的排泄,增加其毒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