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泻《神农本草经》
本品为泽泻科植物东方泽泻Alisma orientale(Sam.)Juzep.或泽泻Alisma plantagoaquatica L.的干燥块茎。
甘、淡,寒。归肾、膀胱经。利水渗湿,泄热,化浊降脂。用于小便不利,水肿胀满,泄泻尿少,痰饮眩晕,热淋涩痛,高脂血症。
(一)毒性成分
泽泻毒性研究报道主要集中在萜类成分,如泽泻醇C、16,23-环氧泽泻醇B和泽泻醇O。
(二)毒性作用与机制
1.毒性作用 泽泻生用主要毒性为皮肤触之可发痒、发红、起泡,食后可引起轻度食量减少、肠鸣;偶见口干、出汗等;严重者可出现肝损伤、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水电解质失衡及血尿,甚至引起酸中毒、呼吸麻痹。基于猪肾小管上皮细胞模型的研究结果表明,泽泻醇C、16,23-环氧泽泻醇B和泽泻醇O具有肾毒性。
急性毒性:小鼠iv、ip泽泻甲醇提取物的LD 50分别为0.78 g/kg和1.27 g/kg,ig 4 g/kg无死亡。小鼠ip泽泻煎剂的LD 50为36.36 g/kg。
慢性毒性:小鼠ig泽泻乙醇提取物100 g生药/kg,3 d后未见死亡。泽泻浸膏粉1 g/kg及2 g/kg(相当于临床剂量20及40倍)混于饲料中喂饲大鼠3个月,体重无明显差异,ALT及Hb含量与正常接近;病理检查心、肝、肾,表明心脏无明显变化,肝脏有细胞肿胀及玻璃样变性,肾脏有近曲小管上皮细胞肿胀、空泡变性。
图12-1 泽泻部分毒性成分
(1)泽泻醇C(CAS NO.:30489-27-1);(2)泽泻醇O(CAS NO.:928148-51-0);(3)16,23-环氧泽泻醇B(CAS NO.:169326-06-1)
2.毒理机制 泽泻萜类组分的肾毒性机制为诱导HK-2细胞凋亡,同时肾损伤分子-1(kidney injury molecule 1,KIM-1)、clusterin、三叶肽因子3(trefoil factor 3,TFF3)蛋白表达和mRNA水平均显著提高;此外,长期大剂量服用泽泻醇提物可能影响KIM-1、ceruloplasmin、clusterin、脂质运载蛋白2(lipocalin 2,LCN2)、osteopontin和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tissue inhibitor of metalloproteinase 1,TIMP1)等蛋白的表达,导致雌性大鼠发生肾毒性反应。
(三)毒性作用的预防
1.病证禁忌 肾虚精滑无湿热者禁服。
2.使用注意
用法用量:6~10 g。
(四)中毒救治
西医救治:口服或用胃管注入大量温开水或淡盐水,洗胃后用生理盐水灌肠。对症治疗。
中医救治:有血尿时,煎服白茅根100 g,日服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