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面针《神农本草经》
本品为芸香科植物两面针Zanthoxylum nitidum(Roxb.)DC.的干燥根。
苦、辛,平;有小毒。归肝、胃经。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祛风通络,解毒消肿。用于跌扑损伤,胃痛,牙痛,风湿痹痛,毒蛇咬伤;外治烧烫伤。
(一)毒性成分
两面针的毒性成分主要是氯化两面针碱、氧化两面针碱、二氢两面针碱、6-甲氧基-5,6-二氢白屈菜红碱、α-别隐品碱、茵芋碱等。
图10-9 两面针部分毒性成分
(1)氯化两面针碱(CAS NO.:13063-04-2);(2)氧化两面针碱(CAS NO.:548-31-2);(3)二氢两面针碱(CAS NO.:13063-06-4);(4)6-甲氧基-5,6-二氢白屈菜红碱(CAS NO.:21080-31-9);(5)α-别隐品碱(CAS NO.:485-91-6);(6)茵芋碱(CAS NO.:83-95-4)
(二)毒性作用与机制
1.毒性作用 汤剂过量服用出现眩晕、腹痛、呕吐等,亦有发生过敏反应的报道。
小鼠ip两面针根提取物N-4(褐色油状液,以吐温-80制成的乳液)的LD 50为166 mg/kg。从上述提取物N-4中分离所得木脂类化合物——两面针结晶-8(分子量354.35,分子式C20 H 18 O6),小鼠ip的LD 50为68.04 mg/kg。
2.毒理机制 氯化两面针碱对人正常肝细胞和肾细胞的增殖有一定抑制作用,机制可能包括:有机阳离子转运蛋白(organic cation transporter,OCT)2在肾脏对氯化两面针碱的摄取作用,以及外排转运蛋白1(multidrug and toxin extrusion protein 1,MATE1)对氯化两面针碱的排出减弱。此外,实验证实通过OCT1和OCT3介导途径,还会导致氯化两面针碱聚集于心脏从而产生蓄积的心肌细胞毒作用。氯化两面针碱对斑马鱼胚胎有心脏毒性,低浓度时可提高SOD活力,降低MDA含量,对机体产生保护作用;高浓度时,可降低SOD活力,使MDA含量增加。
(三)毒代动力学
目前尚无两面针毒代动力学报道。其药代动力学为:氯化两面针碱在家兔、大鼠体内的药动学过程符合二室模型。兔耳缘静脉注射氯化两面针碱4 mg/kg,t 1/2α为5.46 min,t 1/2β为263.33 min,AUC为46.56μg/mL·min。α-别隐品碱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过程符合二室模型,大鼠igα-别隐品碱0.516 mg/kg,t 1/2为11.5 min,C max为24.9 ng/mL,AUC 0-t为209.5 ng/mL·h,AUC 0-∞为228.9 ng/mL·h。茵芋碱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过程也符合二室模型。
(四)毒性作用的预防
使用注意
用法用量:5~10 g。忌与酸味食物同服。
(五)中毒救治
西医救治:对症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