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反”“十九畏”探源
2025年08月10日
二、“十八反”“十九畏”探源
金代张从正的《儒门事亲》记载中药“相反”作用歌诀:“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蔹芨攻乌,藻戟遂芫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五代后蜀韩保升等所著的《蜀本草》在对《神农本草经》中三百六十五种药物配伍关系统计后指出“相反者十八种”。十八反是中药配伍禁忌的重要内容之一,历代医者大多遵循,但也有不同的意见。一般认为,乌头(川乌、草乌、附子)反贝母(川贝、浙贝、平贝和伊贝)、瓜蒌(蒌仁、蒌红、蒌皮和天花粉)、半夏、白蔹、白及;甘草反甘遂、大戟、芫花、海藻;藜芦反人参、沙参(南沙参、北沙参)、丹参、苦参、玄参、细辛、芍药(白芍、赤芍)。
“十九畏”是中国古代医家在常年的临床应用和实践中,提出来的对于中药配伍禁忌的理论。“十九畏”说法起源较晚,有研究认为其产生于12世纪。关于“十九畏”药物的最早记载见于金明时期,明代刘纯的《医经小学》(1388年)中收录了10对不宜配伍同用的药物;另一本较早有“十九畏”记录的古籍是《珍珠囊补遗药性赋》(1622年)。目前,中医学界比较公认的“十九畏”配伍为:硫黄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丁香畏郁金,牙硝畏三棱,川乌、草乌畏犀角,人参畏五灵脂,官桂畏石脂。共19味药,故称“十九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