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毒性作用

第四节 中药毒性作用

药物毒性反应分为急性毒性反应、慢性毒性反应和特殊毒性反应。当大剂量中药快速进入人体的组织或器官后,立即发生或短时间内发生的局部或全身的毒性反应,称为急性毒性反应,通常以急性毒性实验(或单次给药毒性实验)进行研究。例如,服用砒石后1~2 h出现咽喉烧灼感、剧烈呕吐,继而出现阵发性或持续性腹痛;服少量半夏即出现口舌麻木,多则灼痛肿胀、不能发音、流涎、呕吐、全身麻木、呼吸迟缓、痉挛,甚至呼吸中枢麻痹而死亡;食用川楝子后4~8 h出现急性中毒性肝炎、呼吸困难、四肢麻木、体能性抽搐、血压升高等症状,严重者可致死亡。常见的斑蝥、藜芦、常山、瓜蒂、全蝎、蜈蚣、洋金花、附子等都可引起急性毒性反应。

由于药物在体内难以被代谢或半衰期(half-life time,t 1/2)过长,造成有毒物质的血药浓度持续上升,在体内蓄积,从而使机体产生毒性反应,造成临床中毒表现和机体内各种检查指标的异常,称为慢性毒性反应,通常以长期毒性实验(或重复给药毒性实验)进行研究。例如,长期服用雷公藤,除对肝肾功能有损害外,对生殖系统也有明显的损伤作用;长期大量连续服用人参可致失眠、头痛、心悸、血压升高、体重减轻等;长期使用含有朱砂、雄黄的中药可损害肝肾功能;长期服用苦楝根皮或树皮可因积蓄而中毒,对胃黏膜有一定的刺激,产生炎症、脓肿与溃疡。此外,还有特殊毒性反应,通常以致畸性、致癌性、致突变性实验进行研究。毒性反应对患者的危害较大,但是可以通过临床前毒性研究预知,从而在临床过程中避免发生。根据药物的毒性作用或毒副反应部位不同,主要有以下临床表现。